不說不知道,知道嚇一跳,這句話用在產品質量問題上,為何總是屢試不爽?這不,我們使用頻率極高的一次性紙杯,又讓大家「嚇一跳」了。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網站發布公告,自2009年9月1日起,總局將在全國範圍內查處未獲得食品包裝、食品容器等製品生產許可證的生產、銷售行為,或在經營活動中使用的行為。
這篇報導裡透露的信息卻讓我對姍姍來遲的全面整頓很是不滿:食品紙質容器需獲得生產許可證的規定,國家2007年就頒布了。但到2008年,國內通過的企業也只有100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透露,目前國內一年賣掉120億隻紙杯,大概有八成沒有通過認證。
在我們貪圖方便之餘,有多少人會想到,這些小小紙杯,有些是用廢棄聚乙烯製成,有些用醫療垃圾製造,有的是用裝過農藥、油漆等有害物質的包裝物做成的。既然國家2007年就頒布了相關規定,為何到現在一次性紙杯八成未認證,監管難道是紙糊的?
另外,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為何要到9月1日才開始查處?為何要設置一個長達兩個月的「緩衝期」?如此事先公告,廣為告知,換了我是一個沒有生產許可證的小老闆,兩個多月的時間,足夠我轉為地下生產,或者「轉型升級」。紙糊的監管是在糊弄百姓的健康,這種局面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吳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