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住進了乾淨整潔的集中居住區,享受到與城鎮居民相同的生活服務。但林立的高樓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鄰裡間的溝通交流。在縣社治委指導和支持下,五津街道古家社區以黨建為引領推進社區治理工作,積極探索農民集中安置小區居家養老模式,在全縣首創了「左鄰右舍·共享廚房」,以低於市場的價格為社區群眾提供早餐和午餐,在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搭建起溝通交流的平臺。
11月8日11點30分,在位於龍王渡二期安置小區內的古家社區共享廚房內,幾名老人正坐在食堂吃飯,時不時輕聲交談。共享廚房於10月開始試運行,當時只對社區老年人、低保戶、殘疾人開放。如今,共享廚房的運營模式已較為成熟,開始對外開放。外來人員以及小區內不滿70周歲的居民,早餐費為5元,午餐費為12元。所有人員用餐標準相同,分別為A、B套餐。早餐A套餐為稀飯、饅頭、小菜、雞蛋或包子,B套餐為臊子麵條或抄手;午餐A套餐為一葷兩素,B套餐為兩葷一素,具體菜單在當天早上公布。就餐人員需提前在共享廚房預定,併購買用餐券。
今年4月,古家社區通過舉辦「龍王渡二期首屆廚王爭霸賽」,為共享廚房選拔優秀廚師。
為解決廚房的造血功能,五津街道專程前往浙江去學習了公益素食餐館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市場化運作,略低於市場的價格,全面向小區居民開放,所得收益全部用於公益事業,廚房財務每月以微信、公開欄等形式向小區居民公示。社區倡導公益理念和培育小區志願服務,同時開展為老服務和低保和低收入家庭的免單關愛活動。
「每月共享廚房會為70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享受早餐3元,午餐6元的特殊價格,為小區低保戶、殘疾人(一級殘、二級殘)免費提供2張早餐券、2張午餐券。」
「在這裡吃飯真的很方便!中午子女都去上班了,家裡就自己一個人,煮飯炒菜弄半天,麻煩!關鍵是自己也吃不了多少。在這裡中午6元錢,有三個菜,一個湯,味道還很好。外面的飯店一個素菜都不止6元,在這裡吃真的很划算!」
共享廚房的顧客除了支付自己吃飯的費用,還可以自願幫扶困難群眾,參加共享廚房的愛心活動。一位來自小區旁邊建築工地的中國華西建設集團工作人員就捐贈了60元。
「這是我第二次來共享廚房吃飯,感覺這裡的飯菜不僅價格實惠,還有家裡的味道,吃起來很讓人放心。我之所以會在共享廚房捐贈愛心,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這裡的優質服務。」
共享廚房,除了解決吃飯問題,也搭建了一個人們溝通交流的平臺。龍王渡安置小區建於2010年,10個鎮鄉(街道)30個村(社區)2295戶4174人入住,其中70歲以上老人有481人。雖然當前有多種養老模式,但居家養老還是許多老年人的首選。共享廚房成立後,老人們不僅可以在共享廚房拉拉家常,還能夠參與共享廚房開展各種活動。目前,共享廚房相繼開展了「親子手工花」「跟隨時光驛站,追尋古家記憶」「品茶說孝廉」等活動,社區居民們都踴躍參與。
圖文編輯:張 莎 雷莉娟 楊夢漪
審 核:蔡 曉 何沁薇
總 審 核:楊玉石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
新津縣新聞中心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
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