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稻香村」商標之爭引發關注。
10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法院判決裁定,北京稻香村停止在糕點包裝上使用「稻香村」字樣,並賠償蘇州稻香村經濟損失115萬元。而上個月,「北稻」還是維權的「勝利者」——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判決,「蘇稻」停止在「粽子、月餅、糕點」等商品上使用包含「稻香村」的文字標識,並賠償「北稻」3000萬。
(圖/視覺中國)
事實上,「蘇稻」和「北稻」兩家食品公司在「稻香村」商標上的爭議由來已久,十多年來交鋒多次。那「稻香村」的起源到底是誰家的?誰侵權了?兩家法院,兩個截然不同的判決,究竟哪個為準?
一張圖讓您看懂南北「稻香村」之爭→
南北「稻香村」,到底該聽哪個法院的判決?法律解讀請點擊【央視新聞分析】
拋開法律問題不談,「兩稻」長期的商標混淆讓消費者難以分辨,若長期對抗不僅影響兩家企業的正常經營,還將影響消費者對整個「稻香村」品牌的認知。兩家都是「老字號」,應該走差異化路線適應未來市場的發展,在現有品類基礎上增加新的自有產品,並在產品包裝、市場宣傳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不斷發展壯大,煥發稻香村老字號的生命和活力,不應刻意陷入侵權之爭而不可自拔。
監製/唐怡 主編/王興棟
編輯/王元 黃緒甜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