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另一個原因,是看了舒國治寫臺北小吃的書,裡面提到忠孝東路。印象再次加深。
朋友趙錦華看了小文後,表示很想吃,我說,等疫情過後,去臺北。她回復,可以來崑山,崑山有「小臺北」之稱。
我知道崑山有許多臺商企業,有資料說,有十萬臺灣人。
崑山離吳江不遠,我們家離周莊很近。周莊去過無數次。
女兒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在崑山玉山鎮。於是,去過幾次。從周莊汽車站坐公交車,到亭林公園附近下車。沒有進公園。中午時分,和妻子找吃的,在亭林路上看到奧灶館。很大的一家麵館,但食客不是很多。記得點了兩碗紅湯爆魚面。麵館是一幢中式建築,很有氣派。走出店,特意拍了幾張照,這幾年,換了幾部手機,照片早已找不到了。
後來,女兒回來工作。沒有再去崑山。
去年,去中華園路上經過的小橫塘教堂參加培訓,每周一次,去了很多次崑山。但沒有時間出去,只有中午的時候在教堂旁邊的柏廬公園散散步。
期間,認識了九十多的季福祥老神父,通過老神父介紹,認識了趙錦華。
她是崑山人,在離中華園路不遠的地方開了一家店,是賣酒的商行。
與趙錦華認識的時間不長。知道她喜歡攝影,照片拍得很漂亮。培訓時,她給學員拍了證件照。學員的合影也是她拍的。其時,我們還不認識。
她還喜歡買書,也喜歡看《讀者》。至少有兩次將《讀者》的文章分享給我。前兩天,趙錦華發了一篇《退思白魚》,題目後面,特意用括號說明,寫吳江的。我問,誰寫的?她發來文章圖片,說是《讀者》上的。一看,作者是李敬澤先生。文中有「閒來無事,且憶吳江」之句,我想,他應該來過吳江,且與吳江比較熟悉。
趙錦華也是個書迷。孔網、噹噹都買。有一次發來圖片,說在孔網買了本1979年出版的《鏡花緣》,包了書皮,書皮上寫有毛筆字,我問,誰寫的?她說,不知道,寄過來就有的。她還看以色列和日本的小說。
既然崑山稱小臺北,一定有很多臺北的風味小吃。趙錦華說,以前在臺資企業做過,吃過一些,口味比較清淡。
等過了這陣,再去崑山,與趙錦華一起,吃奧灶面,還有臺北的小吃。
小臺北是溫暖的,因為不僅有奧灶面,還有老神父,還有朋友趙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