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央視新聞、環球時報
智慧型手機現在已成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1995年到2012年之間出生的青少年,可以說是在手機的陪伴下長大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簡·溫格近日表示,從心理健康的角度,智慧型手機正將這一代青少年推向危機邊緣。
沉迷手機2小時 青少年自殺風險提高
「青少年們外出,與朋友們互動的時間大幅減少,他們不再參加聚會、逛街,總體而言 他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和朋友們面對面外出活動。」
下面這張圖上,橫坐標代表年份,縱坐標代表單獨外出活動時間,白色、藍色、紅色曲線分別代表高中三年級、高中1年級和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圖片顯示,2010年以後,三種年齡層學生單獨外出時間迅速減少。同樣在2010年,第一代平板電腦正式問世。
△圖/央視新聞截圖
「在2011、2012年左右,我意識到這批青少年,抑鬱、焦慮、自殺危險因素的上升。青少年在屏幕前的時間越多,越容易感到不開心、孤獨、抑鬱,自殺風險更高。」
簡·溫格指出,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一小時的青少年,上述問題並不嚴重。但使用時間大於等於兩小時的人,出現問題的機率明顯增加。「要解決這些問題,限制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是最好的辦法。」
△圖/視覺中國
青少年手遊上癮 全球都想招治
青少年沉溺於手機,很大一部分都是沉迷於手機遊戲。「我們班同學都在玩《王者榮耀》,我不玩的話和同學就沒共同語言。」當中國的一些小學生以這樣的藉口成為手機遊戲新玩家時,手遊玩家低齡化的現象已是很多國家的社會之「痛」。
有專家認為,手遊上癮等問題必須「從娃娃開始防護」,否則風險很難控制。有媒體在對德國、日本、美國、英國的調查中發現,幫助青少年遠離手遊上癮,家庭和學校的因素同樣重要。讓我們一起從中獲取經驗,一起幫我們的孩子避免成為「遊戲廢人」。
德國建有網路遊戲黑名單,對一些宣揚殺人、暴力內容的遊戲進行封殺。對於獲準發售的手機遊戲,德國有類似遊戲評級的「娛樂軟體自我監控」(USK)系統,如12歲等級的遊戲可能注重於戰爭或者打鬥,但會被控制在最小程度內等。如違反USK評級並將遊戲給不適齡玩家將受到法律制裁。
此外,德國已形成一套手機遊戲預警系統。德國「網絡巡警」對各種情況進行24小時監控。德國還擬立法規管24小時遊戲直播頻道,要求嚴格申領牌照。
英國臨床心理學家譚亞·拜倫表示,從上世紀末開始,英國家長就達成共識,讓孩子關在房間裡長時間玩電腦遊戲是非常愚蠢的。通常來說,英國家長會讓孩子在自己視線範圍內,短時間地玩手機和電腦遊戲。
家住倫敦的凱斯有3個正在讀小學和初中的孩子,她給孩子購買的是只能通話和收發簡訊的簡易手機。很多家長還在孩子用的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安裝定時開關鎖定的應用軟體,以便更好控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
在日本,「遊戲廢人」專指那些因為著迷「智能端遊戲」而不能自拔的人。「遊戲廢人」這一社會問題,引起越來越多日本家庭的重視。有家長開始檢查孩子的手機,為限制孩子玩手遊拒絕支付孩子手機費用。有的學校還和家長一起重點查看青少年的上網記錄,特別是有無瀏覽含有暴力、色情內容的網站以及上網打遊戲。
日本政府還要求遊戲公司監控每一個玩家每天的登入次數和遊戲時間,若在遊戲中耗費的時間過長,遊戲公司應主動要求其退出休息。日本政府還整頓市場上的「網絡咖啡」「漫畫茶飲店」等可以隨便上網的地方,禁止未成年人花錢上網。
監製/唐怡 主編/ 張天宇 李浙
編輯/王義 史萌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