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脹:脾虛溼氣重及痰溼體質,常用這六味中藥,健脾祛溼又和胃!

2021-02-22 奇談古迷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出現晨起喉嚨有痰,油光滿面,頭髮也比較油膩,出汗黏膩,易長痘痘,易犯困,嗜睡,昏睡不醒,精神狀態不佳,頭身困重,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稀溏,舌體胖大,舌苔厚膩,有齒印等現象。

殊不知,這些都與脾虛、水溼較重及痰溼體質等因素有關。

那麼,出現上述症狀,我們又應該如何進行調理呢?取茯苓、陳皮、白朮、蒼朮、豬苓、厚樸,六味中藥煮水代茶飲,既能夠健脾利溼,燥溼化痰,又可以理氣和胃,常用於脾胃溼氣較重及痰溼體質等人群。

一、茯苓

茯苓為利水滲溼之要藥,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化痰,寧心安神之功。常用於水腫尿少,脾虛食少,痰飲內停,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

茯苓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凡小便不利、水溼停滯的證候,不論偏於寒溼,或偏於溼熱,或屬於脾虛溼聚,均可配伍使用。偏於脾氣虛,溼氣重者,常與黨參、黃芪、白朮、山藥等配伍。

茯苓有白茯苓、赤茯苓之分,白茯苓偏於健脾寧心;赤茯苓偏於滲溼洩熱。

二、陳皮

陳皮為理氣藥,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行氣除脹,和胃之功。常用於脘腹脹滿,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噁心嘔吐,便溏洩瀉,咳嗽痰多等症。

陳皮苦溫燥溼而能健脾行氣,又善於燥溼化痰,為治溼痰壅肺、痰多咳嗽的常用要藥。常與半夏、茯苓配伍使用,如二陳丸。

三、白朮

白朮為補氣藥,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之功,常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食欲不振,不思飲食,脘腹脹滿,脾虛洩瀉,水腫,汗出較多及脾虛氣弱所致的胎動不安等症;搭配枳實多用於脾虛氣滯夾食積夾痰溼證等。

四、蒼朮

蒼朮為化溼藥,為治溼阻中焦之要藥。具有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之功,常用於溼邪阻滯與脾胃,脘腹脹滿,洩瀉,水腫,腳氣,風溼痺痛,風寒感冒,夜盲症,視物模糊等症,搭配黃柏多用於各種溼熱證,尤其偏於下焦溼熱,搭配厚樸、陳皮多用於溼阻中焦或夾食積等症者。

五、豬苓

豬苓為利水滲溼藥,具有利水滲溼之功,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洩瀉,淋濁,白帶異常等症。常與茯苓、澤瀉等配伍使用,如五苓散。

豬苓甘淡滲洩,利尿作用較為強。且能夠分利水溼,用於溼注帶下,溼濁淋病,溼熱洩瀉等症。

六、厚樸

厚樸為化溼藥,苦溫,性燥味辛善散,既能溫燥寒溼,又能行氣寬中,為燥溼行氣,消脹除滿之要藥,常與蒼朮、陳皮等配合用於溼困脾胃、脘腹致脹滿等症。

綜上所述,諸藥配伍,能夠起到健脾化痰,燥溼利水,化溼和胃,行氣消脹之功效。特別適用於痰溼體質人群調理使用。

相關焦點

  • 胃脹:健脾益胃,增強脾胃功能,離不開的中藥和中成藥解析
    如果脾虛,水谷不能運化,便會發生腹脹、腹痛、腹瀉、大便稀溏等表現。經典的中醫配方是參苓白朮散,中成藥有參苓白朮顆粒、參苓白朮丸等;其中便是白朮配茯苓為主要的藥物,加強健脾利水、祛溼止瀉的作用。如果脾虛不能運化,痰溼氣阻中焦,會發生上腹脹痛、呃逆、反胃、噯氣、反酸等表現;經典的中醫配方是香砂六君湯,中成藥有香砂六君丸、陳夏六君丸、健脾丸等;其中都是以白朮來健脾為主,配合陳皮、法半夏、木香、砂仁等藥物,
  • 醫生提醒:溼氣重的人,多喝3碗湯,健脾胃,防溼氣
    中醫理論中,脾主排溼,通常身體中的溼氣可以隨著尿液、汗液等排出體外,如果脾胃不好,身體的祛溼能力就會受到影響,體內的溼氣無法及時的排出體外,就會對健康帶來影響。所以一般體內溼氣重的人,建議先保養脾胃,提高身體的祛溼能力,減少體內的溼氣。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3碗湯,健脾胃,防溼氣。一、雙白湯:雙白,即薏米和山藥。薏米是很常見的祛溼健脾食物。
  • 健脾祛溼:香砂養胃丸是常用藥物,但肝腎功能受損者不宜用
    如急慢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老年性腸功能紊亂及胃神經官能症、胃大部分切除後的胃痛、嘔吐、納呆等,還可用於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輔助治療。香砂養胃丸主要由木香、砂仁、白朮、茯苓等12味中藥組成,具有健脾祛溼、消除脹滿的功能,主要用於因寒溼阻滯、脾胃運化無力、消化機能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
  • 祛溼分體質!用錯方法可能越祛越溼,中醫教你三個祛溼良方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由於自己不正確的生活習慣,冬季寒冷的溼氣已經乘虛侵入體內。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早起頭暈、刷牙時想嘔吐、身子重、大便稀黏、食後胃脹、四肢冰涼、頭面部愛出油、易水腫等,這是體溼在作怪。
  • 今日秒殺 |祛溼+健脾+養血的:人參茯苓膏
    ,最關心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祛溼&健脾了。很多「祛溼」的東西,如薏米、赤小豆、茯苓,都有些「滲漏津血」,長期吃,令人「枯瘦」,見過臘鴨嗎?就是那種感覺。所以祛溼的同時,最好正向養血,保護身體的血和津液。
  • 祛溼、減肥方:七寶除溼飲
    基礎組成:白朮6g  茯苓6g   薏苡仁10g   赤小豆10g  枳殼6g  陳皮6g   焦山楂6g氣虛加黃芪15g 溼熱重加黃柏10g 血瘀加丹參10g 痰溼加半夏6g脾虛便溏加白扁豆15g等使用方法:1、草藥(飲片)的煎服方法:這是一天的量,取這一副草藥,放入砂鍋,用手壓一壓,加水沒過草藥兩指許,泡1-1.5個小時,大火熬開,小火煎煮20–30分鐘,濾出一小碗,再加熱水一碗,大火熬開,小火煎煮半小時左右,再濾出一碗。
  • 今日養生方|田雞煲雙豆,健脾祛溼又補虛解困
    廣東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林舉擇推介一款清補有益的炒扁豆赤小豆煲田雞湯,適宜那些體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粘膩的脾虛夾溼或肺脾兩虛證候的人群食療之用。 白扁豆性平和,有健脾去溼之效白扁豆是味甘淡、性平和的健脾化溼中藥,日常藥食兩用,男女老少皆宜,能健脾和中、消暑清熱、解毒消腫,適用於脾胃虛弱、便溏腹瀉、體倦乏力
  • 研究表明:溼氣重?多吃這5種食物,健脾胃,輕鬆除去體內溼氣
    白扁豆:性味甘微溼,入脾胃二經,有補脾胃,和中化溼,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洩瀉、嘔吐、暑溼內蘊、脘腹脹痛、赤白帶下等病,又能解酒毒
  • 四神湯 | 進補要有效,健脾為首要
    調理根本是調理脾胃,四神湯中的蓮子、芡實、山藥、茯苓可健脾養胃。健脾安神 「胃不和而臥不寧」,很多脾胃不和的人,會多思多慮,導致失眠,思傷脾。而四神湯中的蓮子和茯苓可健脾祛溼,還有安神效果。四神湯中的山藥和芡實有固腎氣作用。健脾胃養腎氣 孩子面黃肌瘦,骨骼發育不良,其根本為脾胃虛弱、腎氣不足,通過調理腎氣脾胃,可以幫助孩子固腎氣,促進骨骼發育。
  • 祛溼名方:四神湯,讓你徹底和夏日溼氣說拜拜
    「四神湯」選用山藥、蓮子、芡實和茯苓這四味中藥為基礎熬的湯。該湯方是中醫裡經典名方,除了能健脾養胃,更有祛溼清熱、美白皮膚等諸多益處。 而關於「四神」的來歷,更是有個傳說。當年乾隆下江南,隨行的四位大臣水土不服,相繼病倒。當地知府急了,就張榜覓醫,但當地行醫者皆不能治。
  • 專家提醒:脾虛比腎虛更可怕,教你2招補脾胃祛溼氣!
    功效:具有健脾滲溼、滋補肺腎的功效,適合於有消化不良性腹瀉、大便溏洩、全身無功效:力、心悸氣短等症狀者食用。3.神闕穴中的「闕」是宮殿的意思,神闕穴就是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實際上,在人體當中,神闕穴也是心腎交通的門戶。
  • 專治:胃酸胃脹胃不舒服,兩種路邊草就可解決
    其實一些偏方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恢復,胃酸胃脹胃不舒服,兩種路邊草就可解決,大家試一試吧。取甘草10克,開水泡10分鐘後,再加入1兩左右的蜂蜜,攪拌後,於飯前一小時喝下,每日3次,連服34周。甘草蜂蜜水這個偏方原理很簡單。幽門螺桿菌是產生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而蜂蜜、甘草都有殺菌作用。
  • 洛陽市洛矽醫院即日起免費供應「平胃祛溼調氣飲」
    近日我們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也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朋友和領導的關心和關愛,他們捐物資捐設備,出錢出力,為我們提供無償的後勤保障,關鍵時刻,社會各界的朋友讓我們體會到家庭的溫暖,為了回饋朋友們的關愛,洛陽市洛矽醫院自即日起,將免費為轄區內執勤民警、社區工作人員及志願服務者,提供不少於100人份的「平胃祛溼調氣飲」(每份200ml)。
  • 張忠德:頭痛困重沒精神,原來是脾虛內溼加外感風寒
    ▲醫學指導:張忠德 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教授小王是普通的上班族一員,平時工作一絲不苟,很少出差錯,經常受到領導和同事的好評
  • 養腎、祛溼、調脾胃,每天一把,延年益壽,補出好身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胃寒怕冷、腹瀉便溏、不能吃涼的之類的症狀,尤其是女性還容易手腳冰涼,甚至晚上都冷得睡不著覺……這可能就是胃中虛寒了。對此,能做的就是補腎健脾~而說到調養脾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藥。它不僅是補腎高手,還能調理脾胃、祛溼氣!健脾雙補還能祛溼芡實又名「雞頭米」,和蓮藕、茭白、荸薺等8種植物並稱為「水八仙」。芡實甘補澀收,入腎經可以用於腎氣不固的腰膝酸軟、腎虛遺精、早洩,也可以固腎縮尿,輔助治療尿頻和小兒遺尿。
  • ②珍品伏溼糕|古法配方、祛溼健脾、軟糯可口
    今天為大家推薦祛溼健脾小能手—伏溼糕,你的美味祛溼小茶點,讓祛溼變的簡單,每天幾塊,去溼解乏小罐包裝隨身攜帶,想吃就吃口感甜而不膩,不粘牙,Q彈可口美味祛溼小零食,祛溼健脾效果顯著很適合久坐不動、疲憊勞累、舌苔厚膩、出油脫髮、眼皮下沉眼袋重、便秘長痘、口臭、溼胖虛寒等症狀人群
  • 研究表明:溼氣幾乎人人有,溼氣重身體會有表現,這樣做可以去溼氣
    除了以上危害,體內溼氣過重還會有以下表現:1、溼氣在皮下容易形成水腫肥胖2、身體四肢發酸、發沉3、精神萎靡不振,容易頭昏4、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5、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6、噁心嘔吐、厭食反胃二、中醫教你簡單三步調理祛溼1、泡腳
  • 冬季養生:滋補腎陰之佛慈六味地黃丸
    冬季是進補的好時節,中醫認為,冬季進補可適當選用中藥進補,進補中藥種類繁多,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滋補腎陰之佛慈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這一藥名來自於北宋太醫丞錢乙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這六味中藥組成。
  • 祛溼排毒終極方:炒薏米水
    無論是民間盛傳的薏米赤小豆湯,還是乾隆的祛溼八珍糕,配方雖好,但都要花大量時間烹製,有心無力,喝一兩次又絕對是沒效果的,怪我……唯一的好處是,終於有越來越多的朋友認識到:祛溼健脾比補腎更急迫更重要了。某天,我有幸拜會長沙一位知名老中醫,老中醫說,這個夏天太過炎熱,暑溼也很重,熱在表,溼在內,除溼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