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提醒:溼氣重的人,多喝3碗湯,健脾胃,防溼氣

2021-02-26 健康記語

溼氣是一種中醫理念,可以通過飲食、環境接觸等途徑進入身體。中醫理論中,脾主排溼,通常身體中的溼氣可以隨著尿液、汗液等排出體外,如果脾胃不好,身體的祛溼能力就會受到影響,體內的溼氣無法及時的排出體外,就會對健康帶來影響。所以一般體內溼氣重的人,建議先保養脾胃,提高身體的祛溼能力,減少體內的溼氣。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3碗湯,健脾胃,防溼氣。

一、雙白湯:雙白,即薏米和山藥。薏米是很常見的祛溼健脾食物。中醫理論中,薏米性微寒,入脾、胃經,有很好的利水除溼,健脾利胃的作用,加快體內溼氣的排出。山藥又名淮山,性平味甘,歸脾經,能補脾養胃,有利於緩解脾虛導致的溼氣淤積。薏米和山藥一起煮湯喝,能健脾養胃,祛溼利水,預防溼氣。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雙白湯,健脾胃,防溼氣。

二、猴頭菇雞湯:猴頭菇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性平味甘,能補脾益氣,健脾養胃,提高身體的除溼能力,更好的排出溼氣。雞湯是一種常見的補品,滋補效果很好,能暖胃益脾,增強身體抵抗力,預防溼氣進入體內。燉雞湯的時候加入適量猴頭菇,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健脾養胃,提高脾臟的功能,利於溼氣的排出。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猴頭菇雞湯,健脾胃,防溼氣。

三、鯽魚豆腐湯:鯽魚有很好的滋補作用,中醫認為,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健脾利溼,緩解脾胃虛所引起的身體抵抗力下降,利於體內溼氣的排出。豆腐是很好的補益養生食材,脾胃虛弱的人經常吃豆腐,可以調和脾胃,寬中益氣,鯽魚和豆腐一起燉湯喝,有很好的健脾養胃作用,促進體內溼氣的排出。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鯽魚豆腐湯,健脾胃,防溼氣。

脾臟是身體內主水溼運化的器官,身體的溼氣需要經過脾臟的運化後排出體外,如果脾臟不舒服,就會影響體內溼氣的排出,所以體內溼氣嚴重的人可以先健脾胃,提高身體的祛溼能力,預防溼氣的堆積。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雙白湯、猴頭菇雞湯和鯽魚豆腐湯,健脾胃,防溼氣。

相關焦點

  • 溼氣重的人,冬天最適合吃的兩種食物,或利於祛溼氣
    一、溼氣重的人,冬天最適合吃的兩種食物,或利於祛溼氣1、瘦肉炒苦瓜苦瓜可以起到一定祛溼氣的效果,因為從中醫的角度上來說,苦瓜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的作用。其次苦瓜中含有一種成分為奎寧,這種成分在體內的話,可以幫助機體呈現出清熱解毒、祛溼氣的作用,所以苦瓜是能夠去溼氣的。在冬天常吃瘦肉炒苦瓜,既可以補充營養,又可以排出溼氣。
  • 今日特搜靚湯 - 蘋果銀耳煲豬腱湯 - 健脾胃,潤肺燥,防衰老
    功效:立冬剛剛過好多街坊這兩天和我講他們如何摩拳擦掌準備煲幾個大補湯水滋補一下,其實不用這麼緊張,說起來冬令進補的時機通常有三個講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第二是在冬至前後,第三是三九天,經過多年來的總結,有關專家認為一般來講在冬至前後進補效果是最好的
  • 研究表明:溼氣重?多吃這5種食物,健脾胃,輕鬆除去體內溼氣
    山藥,山藥是家家戶戶都會遇見的一種做飯食材,健脾是山藥一個十分好的功效,平時可以涼拌吃也可以山藥炒木耳。蓮子幹是一種老少皆宜飲食佳品,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做成甜粥食用爽口味美,還能排除身體的溼氣,消除手腳水腫的狀態。
  • 轉告父母:溼氣重,毛病多,中醫支招,3個方法讓你輕鬆祛溼氣,強健脾臟
    因為溼邪入侵溼氣重,會逐漸影響到身體,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也就是常說的溼氣重百病生,並且溼氣還比較難祛除。怎麼判斷體內溼氣重不重?溼氣重的3大典型症狀,對照看看1、舌苔厚膩如果有厚膩的舌苔,那麼可能就是溼氣重。即便沒有舌苔,觀察下自己的舌體,如果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鋸齒,那麼同樣預示著溼氣重。
  • 請注意:胃不好的人,多喝3種養胃湯,少炎症,還抑制幽門螺桿菌
    胃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但是一旦超過本身做大限度,很容易影響內部代謝環境,容易導致滋生細菌,損傷胃部健康,影響正常的飲食生活。胃病是現在最常見的慢性病,很容易反覆出現,所以選擇適合養胃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胃不好的人,別急多喝以下這3種養胃湯,既能減少炎症,抑制幽門螺桿菌,還能修復胃黏膜,胃也能一天天變得更好,有助於健康養生。
  • 秋季去溼: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選擇喝薏米紅豆水……
    進入秋季,天氣逐漸變冷,溼氣容易入侵身體,造成水腫、腹瀉等疾病,因此防溼除溼對於養生保健來說十分重要。這時候很多人會選擇喝薏米紅豆水,這種做法確實可行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薏米紅豆水確實有一定的祛溼作用,但這個食療方只適用於體內有溼熱的人。
  • 醫生飲的湯之二:健脾補腎的「淮山慄子煲排骨」
    飲後感:淮山的汁多粘滑增加了整盅湯的稠厚口感,嫩嫩的板慄香與排骨肉汁的鮮甜都從這稠厚的湯水中薄發。功效:健脾補腎適合人群:氣虛質、陽虛質、平和質【淮山】性味平、甘、無毒。歸經入肺、脾、腎、胃。功能主治健脾、厚腸胃、補肺、益腎。脾虛洩瀉,久痢,虛勞咳嗽,遺精帶下,小便頻數,消渴,子宮脫垂。
  • 溼氣重,手腳知?提醒:若手腳出現這種現象,暗示體內溼氣很重
    原標題:溼氣重,手腳知?
  • 深冬健脾喝鯽魚土茯苓湯
    漸入深冬,夜間時間越來越長,白天時間越來越短,陽氣潛藏,陰氣漸盛,氣溫降低,天氣時常陰冷晦暗,寒風瑟瑟,這時候宜喝鯽魚土茯苓湯
  • 專家說:溼氣重的人,這幾種水果打死都不能吃,越吃溼氣越重
    溼氣也分溼熱和寒溼。二、專家說:溼氣重的人,這幾種水果打死都不能吃,越吃溼氣越重!體內溼熱較重,就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因此暑熱天氣尤其要注意健脾化溼。西瓜、香瓜、黃瓜都是駐溼的瓜果,容易造成體內溼氣淤積,加重溼熱症狀。
  • 胃脹:脾虛溼氣重及痰溼體質,常用這六味中藥,健脾祛溼又和胃!
    取茯苓、陳皮、白朮、蒼朮、豬苓、厚樸,六味中藥煮水代茶飲,既能夠健脾利溼,燥溼化痰,又可以理氣和胃,常用於脾胃溼氣較重及痰溼體質等人群。一、茯苓偏於脾氣虛,溼氣重者,常與黨參、黃芪、白朮、山藥等配伍。茯苓有白茯苓、赤茯苓之分,白茯苓偏於健脾寧心;赤茯苓偏於滲溼洩熱。二、陳皮
  • 「溼氣重」的人,儘量多吃3種食物,有效排出體內「淤氣」
    家裡難免會有些「潮氣」,特別是溼氣重的人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那麼我們在冬季最好吃些什麼才能有效緩解溼氣呢?
  • 胃脹:胃不好的人 睡前謹記 這1做 2喝 3不吃 堅持1個月 胃更健康
    而氣血和津液中有臟腑器官功能活動的基本物質,因此胃部接受的五穀,對於維持身體的生命活動,提高抗病能力,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胃不好的人,常會出現飯後噁心、脹氣、胃痛的症狀,長期如此會影響機體正常運轉,睡前謹記這1做,2喝,3不吃,堅持1個月,有助於養生,也會保護胃更健康。
  • 再三提醒:胃不舒服的人 早起喝3種養胃湯 修復胃黏膜,幽門螺桿菌悄悄消
    胃不舒服的人,早起喝以下3種養胃湯,能夠滋養胃部細胞,加速將體內的毒素排出體外,減少炎症的發生,還能抑制幽門螺桿菌的滋生,加速修復胃黏膜,保護胃部健康,胃也能一天天變得更好,有助於身體的健康養生。1、山藥百合湯:製作方法:1、準備幹百合15克、紅棗5顆,山藥500克和適量的冰糖;2、除冰糖外將所有食材洗淨,將山藥去皮切片;3、在鍋中倒入適量水,大火煮開將食材放入鍋中,用小火煮;4、大約煮50分鐘將冰糖放入,融化即可。山藥性平,歸肺、脾、腎經,有健脾養胃,幫助消化的作用,百合歸心、肺經,有寧心安神的作用。
  • 提醒大家:胃寒疼痛很痛苦?中醫4個食療方輕鬆除胃寒
    所以,常喝紅薯粥,可健脾胃、去溼氣。2、芡實薏仁赤小豆茶這個方子出自《本草綱目》,芡實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之功效;薏米味甘、性平,可以清熱排毒,代謝水分溼氣,可以祛溼健脾;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含有一種皂礆,有健胃、生津、益氣、消腫及解毒等功能。
  • 黃萍醫生醫案:清膽和胃湯改善睡眠
    1.趁熱吃2.吃飯不規律,不吃早飯3.喝酒4.重口味5.晚上吃大餐,還沒消化就入睡6.空腹喝咖啡7.吃飯狼吞虎咽,不專心8.壓力大,情緒差9.飲食不衛生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胃不和則臥不安,腸胃好,睡得香!腸胃好,整個人精神狀態都會比較好,人看起來也很輕鬆舒服。那麼怎麼養好胃呢,除了避免以上這些不良習慣,常揉腹,把肚子揉軟了,能夠提高我們的胃腸蠕動能力,保胃護胃,這是最簡單,最自然有效的方法,因為每天都可以自己做起來。
  • 秋冬養生健脾益腎,喝碗慄子芡實煲排骨湯
    廣東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林舉擇為你推介的慄子芡實煲排骨湯,此時喝最適合養生。慄子又稱「乾果之王」 圖/視覺中國慄子作為「乾果之王」,有很好的補腎健脾、強身壯骨、益胃平肝等食療功效。時下正是吃慄子的時節,不妨用慄子入湯平補食用。
  • 祛溼名方:四神湯,讓你徹底和夏日溼氣說拜拜
    廣東人熱愛喝湯是出了名的,但是今天我們要介紹一款是福建人熱愛的喝家常養生湯方
  • 再三提醒:胃不舒服的人 多喝這3種養胃湯,抑制幽門螺桿菌 還能預防口臭
    胃不舒服的人,多喝以下3種養胃湯,能抑制幽門螺桿菌的滋生,還能改善胃部環境,預防口臭,有助於日常養生。1、花生四果湯:製作方法:1、取紅棗15顆洗淨去核,在清水中浸泡20分鐘,花生100克去皮,芋頭50克去皮切丁備用,蓮子10克備用;2、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花生、芋頭丁以及適量冰糖煮20分鐘,加入紅棗、蓮子,小火煮10分鐘即可。
  • 常吃這些食物,擺脫溼氣糾纏!
    由於溼氣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因此去除多餘的溼氣之後,還得養脾胃。這點尤其在立秋後從祛溼過渡到貼秋膘養氣血為主顯得更加重要。益氣健脾法是運用甘溫或甘平藥物,使脾健溼運、肺司治節、三焦通調、水溼輸布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