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是一種中醫理念,可以通過飲食、環境接觸等途徑進入身體。中醫理論中,脾主排溼,通常身體中的溼氣可以隨著尿液、汗液等排出體外,如果脾胃不好,身體的祛溼能力就會受到影響,體內的溼氣無法及時的排出體外,就會對健康帶來影響。所以一般體內溼氣重的人,建議先保養脾胃,提高身體的祛溼能力,減少體內的溼氣。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3碗湯,健脾胃,防溼氣。
一、雙白湯:雙白,即薏米和山藥。薏米是很常見的祛溼健脾食物。中醫理論中,薏米性微寒,入脾、胃經,有很好的利水除溼,健脾利胃的作用,加快體內溼氣的排出。山藥又名淮山,性平味甘,歸脾經,能補脾養胃,有利於緩解脾虛導致的溼氣淤積。薏米和山藥一起煮湯喝,能健脾養胃,祛溼利水,預防溼氣。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雙白湯,健脾胃,防溼氣。
二、猴頭菇雞湯:猴頭菇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性平味甘,能補脾益氣,健脾養胃,提高身體的除溼能力,更好的排出溼氣。雞湯是一種常見的補品,滋補效果很好,能暖胃益脾,增強身體抵抗力,預防溼氣進入體內。燉雞湯的時候加入適量猴頭菇,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健脾養胃,提高脾臟的功能,利於溼氣的排出。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猴頭菇雞湯,健脾胃,防溼氣。
三、鯽魚豆腐湯:鯽魚有很好的滋補作用,中醫認為,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健脾利溼,緩解脾胃虛所引起的身體抵抗力下降,利於體內溼氣的排出。豆腐是很好的補益養生食材,脾胃虛弱的人經常吃豆腐,可以調和脾胃,寬中益氣,鯽魚和豆腐一起燉湯喝,有很好的健脾養胃作用,促進體內溼氣的排出。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鯽魚豆腐湯,健脾胃,防溼氣。
脾臟是身體內主水溼運化的器官,身體的溼氣需要經過脾臟的運化後排出體外,如果脾臟不舒服,就會影響體內溼氣的排出,所以體內溼氣嚴重的人可以先健脾胃,提高身體的祛溼能力,預防溼氣的堆積。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雙白湯、猴頭菇雞湯和鯽魚豆腐湯,健脾胃,防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