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湯圓賣湯圓
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
一碗湯圓滿又滿
三毛錢呀買一碗
湯圓湯圓賣湯圓…」
——卓依婷《賣湯圓》
小時候過元宵節的時候,奶奶總是會做湯圓吃。自己家種的糯米通過浸泡,在石墨上磨好後,經過過濾、晾曬,最後成粉。那時候磨粉機器還不普遍,每家每戶都是自己磨粉,工藝複雜耗時耗力。但那時候也特別珍惜糧食,從不浪費。
糯米粉揉面,在裡面包上白糖、花生碎,然後揉成圓乎乎的一個大湯圓。自己家做的湯圓,裡面包的餡料特別足,每一個都圓滾滾的,差不多有市面上普通湯圓的兩、三個那麼大!
每次奶奶總是叫我們「吃多少,打多少」。做湯圓的時候也會問我和弟弟要吃幾個,每次我倆總會說的很多,一個要吃8個,一個要吃10個。有時我倆還會爭一爭,比一比誰吃的更多,哈哈!
做好湯圓以後,就開始煮湯圓。
鍋中放水和自家釀的醪糟一起煮,水開以後放入包好的湯圓。每次奶奶還會打幾個雞蛋下鍋,等到雞蛋煮成了荷包蛋,湯圓一個一個從鍋底慢慢地浮上來,就差不多快要熟了。熟了以後放上紅糖,就可以出鍋嘍!
熱乎乎的湯圓盛到了碗裡,再給每個人的碗裡放一個荷包蛋。寓意團團圓圓,圓圓滿滿。
甜甜的湯圓個大渾圓,每次吃兩三個基本上就飽了。感到太甜有點齁著的時候,就喝一口碗裡的醪糟湯,清爽又解膩。
雖然我和弟弟總是虛報肚量,但是每次奶奶做的湯圓總是剛剛好,有時會剩餘幾個,也會留到晚上吃。小時候家裡的經濟情況不是特別好,但也從未缺衣少食,而是吃飽穿暖,健健康康地長大成人。這一切也正是因為奶奶的節儉,她的勤儉持家也傳承到了我們這一代。
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現在的生活好了,經常能看到不少人鋪張浪費。以前在餐廳做服務員的時候,有些食客總是點上一大桌子菜,最後卻一口不吃,全都浪費了。生活條件好了,也要不時地憶苦思甜。浪費食物不僅不能彰顯「財大氣粗」,還會降低一個人的素質。珍惜每個人的勞動成果,千萬不要浪費哦!「光碟行動」,從我做起!
元宵節到了,送上我最真的祝福,願你:元宵佳節好夢連連,心情舒暢歡樂延延,家和美滿幸福暖暖,身體安康財源滾滾,工作順利其樂融融。祝元宵快樂!
姑姑做的湯圓一碗!
喜歡的朋友請隨意打賞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