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京報》發表以《從SARS到新型肺炎:有些人怎麼就戒不掉這口野味》為題的文章。文中引用鍾南山院士的原話:「目前,對於病毒的源頭是什麼動物,我們還不清楚。但通過初步的流行病學分析,通過野生動物傳染給人的可能性比較大,比如竹鼠、獾。」
對於野味這個話題,本刊曾於2016年2月刊發表專欄作家、美食評論家董克平的《野味還是不吃的好》一文。
在此,我們也號召廣大餐飲人和消費者:拒烹/食野味,從我做起。
文|董克平
插畫|鄭莉
最近和一個老朋友一起吃了頓飯。我倆認識了十幾年,這幾年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見面的機會也不多,如果不是平時在朋友圈裡唱和一下,估計快要相忘於創業的大潮中了。朋友的一個朋友是我的粉絲,通過他送了一瓶藥酒給我,我便在淮揚府設宴感謝他的厚意。
雖然當天好友洛揚和大廚王昌榮都沒在,還是給我安排了幾道平時喜歡的菜式。我看了一眼菜單,取消了甲魚羹和另外一個肥厚的菜式,保留了年糕燒江昂、茨菰紅燒肉、清炒河蝦仁、鹹肉炒水芹等菜式,順帶要了一個白菜豆腐湯。這些菜都是淮揚府的經典菜式,廚師做過許多次,大概閉著眼睛也能燒出不錯的味道,所謂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
果然,朋友吃得很開心。我最近在控制飲食,看到朋友吃得開心,索性把我那份茨菰紅燒肉也給了他。我相信他的食量,因為有一次他在我家吃飯,兩斤豬肉做的紅燒肉居然被他一個人吃光了。事情雖然過去了六七年,吃不了兩斤還吃不了兩塊麼?果然,朋友毫不猶豫地吃完了,讚嘆之餘竟還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
去熟悉的餐館吃熟悉的菜,這看起來有些缺乏探索精神或冒險精神,很有可能錯過其他好吃的菜品。但這樣的做法是請客吃飯保險的懶人法則。你經常吃的菜出品、味道自然是有一定保證的;你熟悉的味道對客人來講可能是新鮮的。這樣的安排大致是可以讓客人滿意的,客人滿意,請客的自然也就開心了,再不濟自己還能吃得順口不是?
由此想到吃野味的話題。曾經有許多品嘗罕見野味的機會擺在我面前,但是我拒絕了。環保意識是一個方面,珍惜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珍惜那些和我們共同享受自然恩賜的動物,這是一個現代人最基本的行為守則。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慢慢地也就成了習慣。
從飲食健康和菜品味道來說,廚師用常見的食材烹製的菜餚,其味覺體驗並不比野味差,食品安全性也要穩妥許多。野生動物身上攜帶著各種不確定的細菌和病毒,這是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處理不好有可能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災害,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再有就是熟能生巧。雞鴨魚肉這類食材廚師常見常做,如何做出好味道,廚師已經瞭然於心,只要不是有意往難吃了做,基本都還是不錯的。絕大部分廚師平時接觸野味的機會很少,對原材料的了解、理解不深刻、不深入是必然的,試錯的機會少,做出美味佳餚的可能性自然也就低了很多。
對於吃野味的顧客來說,花了大價錢,懷著極其期待的心情,結果很有可能是大失所望,真心不如去熟悉的餐館吃熟悉的廚師做的熟悉的菜餚。
您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 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烹飪》2016年2月刊,歡迎轉發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號所有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轉載時請在顯著位置註明來源及作者署名。
編輯|貓頭鷹小姐
更多精彩內容
一鍵下單新刊
▼▼▼
點擊連結,查看更多專題菜譜
▼▼▼
排骨 | 牛肉 | 羊肉 | 雞肉1 | 雞肉2 | 雞湯
小龍蝦 | 紅燒肉 | 醋餚 | 素湯
……
《中國烹飪》
中國烹飪協會會刊
中國極具影響力的餐飲雜誌
創刊於1980年
發行遍及海內外
微信號:ChineseCuisine1980
投稿郵箱:zgpr198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