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西洛
▲上海郊外的口罩工廠(共同社)
在度過新冠肺炎疫情高峰後,世界主要國家陸續開始解除封鎖,重啟經濟,但對於全球經濟來說,真正困難的時期才剛剛開始。
日本經濟學家柴山桂太27日在《產經新聞》刊文稱,疫情對於全球生產和消費市場的衝擊遠超預想,世界即將進入大蕭條時期,為了度過這場危機,世界各國需要聯起手來重塑全球化市場經濟。
▲柴山桂太是日本經濟學家、京都大學準教授(產經新聞)
但美國政府卻在積極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加大對中國等國的出口限制,這種做法不僅缺乏責任感,還是無視歷史潮流的短視行為。在對中國等生產國限制進口後,很多國家甚至無法生產口罩等醫療物資,導致醫療體系發生混亂,這也再次證明全球化已經是既定事實,如何更加有效的開展合作才是解決當下危局的唯一出路。
柴山還表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全球化建設,人員、資金和物品的跨境移動越來越自由。但在這一趨勢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後開始放緩,新冠肺炎疫情則更是令其雪上加霜,甚至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金融危機。
但在兩次危機面前,美國政府採取的舉措卻不盡相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小布希政府向陷入危機的歐洲和亞洲金融機構大量注資,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困局。20國集團也在危機面前堅決維持自由貿易體制,團結一致共同承受。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也在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面對本次國際危機,川普政府不僅拒絕參加多邊貿易體制,堅持貿易保護主義,還對中國等生產國加強出口限制,甚至因為對中國不滿,而通過拖延人事任命等方式故意削弱國際貿易組織,其做法毫無國際責任感。
柴田還指出,全球化是歷史潮流,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日本很多企業正是靠開拓海外市場才得以存活並發展壯大。日本各地方政府也是通過吸引海外遊客,彌補國內需求的減少,才度過了財政危機。
但柴田警告稱,如果美國繼續推進貿易保護主義,全球化時代可能會走向終結,日本政府要開始考慮實行財政緊縮,直面人口老齡化和地方經濟衰退等問題;日本企業也要考慮回歸國內,縮小生產規模。如果「後全球化時代」真的來臨,日本民眾應該認真討論如何有效使用政府資金,以及如何駕馭公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