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西方進程的學者,一直試圖找出最能概括這一時期的術語。有的學者認為,「全球化」即可概括該時期的突出特徵。
雖然這個字眼曾經也被歷史學家用來描述二戰之後,甚至是一戰之前的幾十年,然而現在的「全球化」卻有著不一樣的內涵。如下選文節選自託馬斯弗裡德曼的名著,《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車」和「橄欖樹」的視角》。其中,他通過對比全球化體系及其前身一一冷戰體系一一的關係,分析了前者的內涵。今天,全球化取代了冷戰,這是一個同冷戰體系相類似但又具有自身獨特性的國際體系。
首先,全球化體系與冷戰體系不同,它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充滿生機的:全球化導致出現一個不可抗拒的市場一體化趨勢,使單一民族國家看到了以前聞所未聞的新技術。這一趨勢使獨立的或聯合的單一民族國家,比以前更遠、更快、更深、更廉價地與世界潮流融為一體成為可能,這一趨勢也讓殘酷無情的現實及新體系中遺留下來的問題產生了巨大的反衝力。
全球化背後的動力原理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一一你越讓市場規則發揮作用,你的市場越向自由貿易與競爭開放,你的經濟就越有效越繁榮。全球化實際上意味著自由市場資本向世界所有國家擴展。因此,全球化實際上也有它自己的一套經濟規則一對你的經濟全方位開放、放鬆管制、私有化。同冷戰體系不同的是,全球化體系有自己的主流文化,其趨勢就是走向均質化。
從前,這種文化均質化只是地區性的,如希臘統治時期近東和地中海地區的希臘化,土耳其統治時期中亞、北非、歐洲和中東的土耳其化,還有蘇聯統治時期東歐、中歐和部分歐亞地區的俄羅斯化。從文化層面上講,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化的全球蔓延一從巨無霸漢堡到蘋果電腦,再到米老鼠。全球化有自己的關鍵技術:電腦化、小型化、數位化、衛星通信、光纖和網絡。這些技術共同定義了全球化。
如果說冷戰的基本視角是「分裂」,那麼全球化的基本視角就是「整合」。冷戰體系的象徵是一堵把人與人隔斷的牆,面全球化體系的象徵則是將人們聯結起來的網際網路。冷戰體系的基本文獻是「條約」,而全球化時代的基本文獻則是「交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全球化具有自己的權力結構,它比冷戰時期的結構要複雜得多。冷戰體系全部建立在民族國家的基礎上,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中心保持平衡。
相反,全球化體系擁有三種平衡,它們相互重疊又相互影響。第一種平衡是傳統的民族國家之間的平衡。在全球化體系中,美國現在是唯一起支配作用的超級大國,在某種程度上,其他所有國家都依附於它。美國同其他國家之間的力量平衡,對於維持該體系的穩定仍然十分重要。全球化體系的第二種平衡是民族國家同全球市場之間的平衡。這些全球市場由數百萬個投資者組成,他們只要輕輕點擊滑鼠,就能在全世界調動資金,我將他們稱作「電子族」。
他們聚集在像華爾街、香港、倫敦和法蘭克福等全球金融中心,我將這些地方稱為超級市場。「電子族」和「超級市場」的態度與行動能對現今的民族國家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可以導致政府的垮臺。美國可以投擲炸彈來消滅你,超級市場可以通過封鎖你的經濟聯繫來推毀你。美國是主導全球化遊戲的主要玩家,但並非是唯一影響這場遊戲的玩家。今天的這場全球化遊戲很像「靈應板」一一有時候板上的棋子明顯由超級大國操縱。
而有時超級市場又成為移動棋子的「無形的手」。在全球化體系中,你還應注意第三種平衡,它是全新的,即個人同民族國家之間的平衡。全球化推毀了限制人們自由流動和接觸的許多屏障,同時把世界聯結成網絡。它空前地賦予個人更大的力量,足以影響市場和國家。所以你現在面對的不僅是超級大國,也不僅是超級市場。而是擁有超級力量的個人,這一點我在本書的後半部分會詳細說明。
有的超級個人令人生氣,有的則使人愉快,但是他們都能直接在世界舞臺上發揮作用,而不受政府、公司或其他公立或私立機構的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