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與正文無關):經歷了昨日的「晴天霹靂」,打算老老實實做自己的事情的菜雞……(。﹏。)「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出生於美國紐約,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創始人。01
宏觀的視角與「馬克思」式的歷史分析方法
沃勒斯坦創造的世界體系理論給我的第一個感受是一種非常宏觀的大理論,他把「整個世界」作為分析單位(這裡的「整個世界」應該是包含在全球化範圍內的,與世界其他地區存在聯繫的各個區域,非不是整個地球的客觀存在),然後從世界勞動分工的角度出發,運用長時段大範圍的歷史研究方法,從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層面全面建構了世界體系理論。
經濟、政治、文化的三維度分析可能是他被稱為「新馬克思主義者」的部分原因,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讓我覺得馬克思就很喜歡從這三個方面分析歷史事件的產生條件與影響,這也是我的中學歷史老師傳授的答題技巧和套路。我認為這是一種特別簡單粗暴、可以快速掌握並有效理解的歷史分析方法,經濟、政治、文化這三個維度就像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結構,很容易讓人陷入思維定勢中。因為經濟、政治、文化是三個外延性非常強、具有很大包容性的概念,很容易覆蓋掉或者說「吞掉」一些原本具有特殊性的歷史因素,我們就很難發現新的東西,以及錯過一些重要特殊的影響因素。
因此,我覺得沃勒斯坦在建構和分析世界體系理論的方法上並沒有什麼新意,還是用了馬克思歷史分析的那套思維方式。比較特別的應該是他的分析角度——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勞動分工和不平等交換。
02
世界勞動分工與不平等交換
沃勒斯坦認為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經濟模式,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經濟因素在一個比任何政治實體都能在完全控制的更大的舞臺上運作。直白點說,就是資本主義的各種經濟要素:資本、生產技術、管理方式、勞動力等可以超越國界,在全世界範圍內流通,形成經濟全球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沃勒斯坦把「世界體系」定義為一個有廣泛勞動分工的體系。這種劃分不僅是功能上的,而且是地理上的。也就是說,經濟任務的範圍並不是均勻地分布在整個世界體系中。可以肯定的是,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生態考慮的結果。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社會工作組織的一種功能,它放大併合法化了系統內某些群體剝削他人勞動的能力,也就是說,獲得更大份額的剩餘勞動。
例如西方國家自詡科技發達、人才密集、資本充裕,自然而然就應該發展利潤巨大的高新技術產業;而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就應該承擔利潤較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石油、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就利用出口這些資源來交換技術、資本等。
沃勒斯坦認為由於勞動分工和不平等交換,世界體系內部形成了中心——半邊緣——邊緣的等級結構,體現了世界體系內部的嚴重不平等性。經濟上生產與分配的不平等進而延伸到政治、文化方面,原本在經濟上處於中心地位的國家在政治勢力和文化影響力方面也趨於強勢,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不斷向中心聚集,造成強者愈強的態勢。
從移民的角度來看,原本為了謀求更高的經濟效益而前往發達國家的技術移民、勞動力移民等,逐漸變成了嚮往中心國家的政治制度、文化氛圍、社會環境。移民不再只是謀生的經濟手段,而成了追尋內心理想之地的「朝聖之旅」。甚至產生了「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外國的空氣都是香甜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被本國群眾批判為崇洋媚外的思想言論。這些都是世界體系內部「中心——半邊緣——邊緣」的等級結構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