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春,是我國小水電發源地。在750公裡的河流中,有220座水電站。
小水電開發會破壞生態?
「這樣的認識有偏見。」縣水利局局長鄭雙偉說,小水電自身不吃水,是綠色工程。他不迴避矛盾:早期建的電站,受當時條件限制,有的規劃設計不科學,加之曾經無序開發,帶來河段減脫水等影響。但全縣1990年前建的電站48座,佔比21.8%,有問題的是少數,不能「一人得病,全家吃藥」。
「事實上,通過技術手段、管理措施,老電站的負面影響可以降到最低。」鄭雙偉說。
對小水電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會造成河段減脫水。
2015年,永春縣對18座老電站分類實施「限制、改造、退出」,建放水孔、設生態機組,老電站煥發生機,河道重現清流。
桃溪幹流的卿園電站,一到枯水期,從引水口到電站放水口,7公裡長的河段容易乾涸。這也是人們爭議的減脫水河段。
2015年電站實施改造,新增48個放水孔。記者看到,汩汩清水從放水孔流入河道。「措施挺簡單,有了放水孔,枯水季優先保生態,每秒1立方米流量,河段就不會脫水了。」電站負責人林景生說。
達埔鎮巖峰村裝機320千瓦的村辦電站,選擇了退出。「不是沒法改造,而是設備太老,不划算,縣裡有政策,退出給補貼160萬元。」村委會主任潘才務說。
二是小水電建壩會截斷河流。
永春縣水電建管站站長潘炳坤說,小水電並不是都需要建壩,即便要建,裝機小,大多壩不高,有的類似城市橡膠壩。人們都說城市橡膠壩對生態有好處,不能一和小水電掛上鉤,就成了罪狀。
三是會與民爭水。
浙江溫州市仙巖鎮,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就坐落在這裡。村委會主任李勇說:「上遊3座電站,兩座小水庫,如果沒有工程調蓄,梅雨潭難保證常年有水。」仙巖水電站站長鍾曉東說,山區河流有季節性,遇到大旱,放不出水的情況也有,不能把缺水矛盾全推給小水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