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多地出現能源緊張狀況,國際原油突破80美元大關,天然氣價格創下十年來新高,煤炭價格顯著上漲。隨著冬季來臨,中國一些地方出現供電缺口,全國進入了電力緊平衡時期。總的來看,能源緊張與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演變、全球範圍內氣候異常變化、新舊能源切換導致區域失衡三大因素有關。
一是疫情持續、病毒變異,一些國家抗疫不力,導致產業鏈、供應鏈受阻,原有的全球分工格局被打破。這不僅加大了物流運輸成本,導致能源資源價格伴隨性上漲,還導致一些國家必須重啟一些產業,加劇能源需求。
二是今年以來,全球多地出現異常天氣,不僅造成道路、建築物損害,也對工業生產、物流形成巨大壓力。異常天氣造成生產缺口需要補足,比如乾旱、霜凍加劇了以水力發電為主的國家(比如巴西)的供電壓力,他們必須緊急啟動熱電廠,這就增加了對煤炭、天然氣的需求;異常天氣使原本多風的地方風力不足、光照充足的地方缺少光照,給清潔電力供應帶來壓力。
三是歐洲國家能源轉型已取得很大進展,化石能源的比例持續下降,風電、水電的比例大幅度提升。過去10年間,歐洲經濟主要依靠清潔能源支撐,根本原因是其製造業已經向亞洲地區轉移了,工業用電需求下降。但疫情之下,產業鏈不暢,歐洲各國必須啟動相關的一般製造業,需要擴張電力規模。這也導致了對傳統能源的需求。
在三大因素的疊加影響下,全球的傳統能源、新能源的需求同時出現階段性擴張,電力價格必然上漲。電力價格上漲又傳導到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上。當前,中國一些地區也出現了局部性電力緊張問題,北方地區用電高峰期、水電枯水期、熱電聯產機組供暖期「三期相遇」。我們既要堅定推進能源革命,大幅度增加清潔能源供給,也要對傳統能源供給優化升級。沒有什麼比人民群眾生活穩定、幸福感不斷提升更重要。
據業內人士預測,未來40年內,我國將開啟一場經濟社會全方位綠色低碳轉型,而碳中和對世界各國而言都是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並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鑑,我國必須自主探索相關路徑,儘早規劃達成路線和實施方案,積極尋求更新的發展模式,為綠色轉型和氣候治理注入新動力。
我們既要積極採取措施,爭取如期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標,也要妥善做好以煤炭發電為主、新能源發電為輔的過渡安排。從中國的自然環境和科技條件來看,運用水電、風電、太陽能、核能來提供電力保障,還是有空間的。但仍要強調實事求是的原則,確保務實推進,紮實轉型,不留後遺症。
無論是光伏發電、風電裝機容量,還是新能源電池技術等,我們在硬體儲備上都已走在前列,但在運營管理等軟體方面,還有不少短板。我們要用好傳統經濟中可持續的因素,同時塑造並發揮好新經濟的優勢,堅持為人民發展、為人民創造,依靠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創造,走好新能源發展壯大之路。
更多投資熱點,敬請關注珠江頻道周一至周五晚17點36分《今日財經》。
編輯 | 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