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發院副院長徐晉濤:中國環保和能源轉型不能僅依賴行政手段

2021-02-19 國是直通車

在環境保護方面,「十三五」期間國家下了很大力氣控制空氣汙染,似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以北京為例,年均PM2.5大幅下降,藍天的天數增加了很多,全國來看達標天數增加很多,達標的城市比例也增加。

但是,我認為這樣的成果並不穩健。根據我們做的空氣品質變化統計分析,目前的空氣汙染治理,過於依賴於擴散條件。如果把擴散條件好的天數拿走,空氣品質的改善就要少得多。今年受疫情影響,經濟活動大幅度停擺,交通大幅度停頓,但仍然出現兩次比較嚴重的汙染過程。據環保部門解釋,一個是主要汙染源並沒有減少排放,第二個是擴散條件不利。

從能源轉型的角度來看,2013年以後很明顯化石能源消耗特別是煤炭的消耗出現平峰,二氧化碳的排放雖然在增長但增長速度明顯下降,所以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都提前達標,這是令人感到樂觀的成就。

但我這個成就也並不穩定,或者不穩健。雖然成果的達成確有環保,能源結構轉型方面的努力,但經濟增速放緩在這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013年以後,我們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出現了去產能、補短板的一個過程。經濟增速下行的同時,對煤炭的消耗、對化石能源的需求和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減緩作用。特別是產能過剩最嚴重的部門大都跟化石能源的消耗有關,如:鋼鐵和火電等領域經歷了一個去產能的過程,許多企業虧損沒有辦法維持生產,導致二氧化碳被動減少。

這種由於經濟下行帶來能源結構改善,二氧化碳減排,是不可持續的。所以還需要找到長期有效的政策,使這些成果能夠穩住、能夠延續。

什麼是長期有效政策?一個政策如果長期有效,必須是有效率的政策,必須是社會成本較低的政策。過去我國在環保和能源轉型方面政策的特點,我認為主要還是依賴行政手段。將來如果要實現長期有效,必須要找到社會成本較低的政策替代方案,就是更多傾向於經濟政策、市場政策,才能推動環保成果持續穩定能源轉型。

這涉及兩個方面的改革:

一個是體制改革。十九大以來,在機構改革方面取得很大成果,機構改革把自然資源的所有者和監管者分開,這樣生態環境部變成針對所有外部性的監管。這對於克服過去在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方面互相掣肘的局面有很大意義。其次是破除壟斷,我國在能源方面市場壟斷還非常明顯,但是近來也有不少改革,比如能源方面管網的改革,電力行業發電、輸配電的改革等,對可再生能源的進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是政策機制的改革,特別是市場改革。價格改革跟過去的行政措施比最大的好處是實現同樣的目標社會成本。在這個方面中國也有很多突破,比如從2018年開始實施環境稅,過去環境治理主要是靠「關停並轉」。有了環境稅,對調動地方政府監管環保監管企業行為有非常大的作用,彌補了過去環保鏈條上最薄弱環節,意義深遠。如環境稅這樣的方式,將來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不是要加強行政手段。此外,在氣候變化方面,我國有了碳交易的嘗試,下一步可以探討一下是不是有開徵碳稅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北大專家:我國環保和能源轉型不能依賴行政手段
    【來源:中國能源網   8-27】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環境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晉濤在
  • 國發院博士校友王雅琦與餘淼傑教授合作論文被評為「國際金融學2015年最佳中文論文TOP10」
    餘淼傑教授與王雅琦博士的合作論文主要分析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變動對中國企業產品出口決策的影響。基於對中國企業數據的分析,發現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的變動是解釋企業出口產品決策的重要因子。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升值會帶來企業出口種類的減少,同時也使得企業出口商品中核心產品比重顯著上升。我們還發現人民幣有效匯率的變動對於企業出口產品決策的影響明顯的企業異質性。
  • 協鑫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志波:協鑫打造能源網際網路落地場景
    隨著國家能源局「網際網路+」智慧能源(能源網際網路)和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範工程項目名單的出爐,能源網際網路正在由概念走向落地。當眾多能源企業還在摸索網際網路和能源如何結合的前景和路徑時,作為能源網際網路先行先試者的協鑫,又是如何定位和實踐的?
  • 能源轉型中的政治正確和利益糾葛
    我們這個世界正處於一次偉大的能源轉型進程中。此前兩次分別是從薪柴到煤炭,從煤炭到油氣(對應兩次工業革命),如今是從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以風、光為代表)。一個典型的能源轉型定義是指一種(類)能源形式在能源消費中佔比從5%增長到80%的過程(Fouquet, 2016)。但就目前來看,風、光在未來能源消費中佔比能否達到80%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 頭條|億利資源榮獲「2016年中國能源環保創新企業」
    導讀:10月18日,由新華網主辦的2016第六屆中國能源高層對話在北京舉行。
  • 《中國金融》|王浩:用金融手段推進全面綠色轉型
    一是依據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規劃,充分考慮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要求,做好區域差別化政策安排。二是根據2030年碳排放達峰目標路徑,優化能源信貸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信貸佔比,控制化石能源信貸投放。三是積極支持傳統產業清潔化改造,研究促進綠色生活方式形成的信貸支持措施。四是穩妥有序地將重點行業排汙許可要求和超低排放標準納入信貸準入標準。
  • 漫談:能源革命,三十年未有之大變局
    清朝末年,面對內憂外患的挑戰,中國開啟了艱難的現代化轉型,李鴻章總結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 全球多地「缺氣少電」,中國需務實推進能源轉型
    隨著冬季來臨,中國一些地方出現供電缺口,全國進入了電力緊平衡時期。總的來看,能源緊張與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演變、全球範圍內氣候異常變化、新舊能源切換導致區域失衡三大因素有關。一是疫情持續、病毒變異,一些國家抗疫不力,導致產業鏈、供應鏈受阻,原有的全球分工格局被打破。
  • 招商新能源榮獲「2015年中國能源綠色環保傑出企業」
    2015年9月22日,「中國能源高層對話」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 我看2017丨史丹:能源投資將助力能源行業實現轉型升級
    能源投資將助力能源行業實現轉型升級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
  • 軟銀中國投資環保和儲能電池!
    「軟銀投資有兩個要點,投技術和投剛需,我們花了很多精力看有技術門檻的投資案例,挖得比較深,找到奧妙和訣竅,就會大手筆地投。」軟銀中國資本管理合伙人宋安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他表示,在過去的十幾年裡,軟銀中國的投資領域在逐步擴張,從最初的TMT,到醫療健康,再到環保、新能源,「環保是完全剛需的一個領域,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有關水、可再生能源的項目。」
  • 中國東協綠色能源發展及節能環保產業合作研討會圓滿成功
    2020年11月28日下午,「可持續發展機遇與挑戰—中國東協綠色能源發展及節能環保產業合作研討會」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召開。本次活動採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由廣西節能減排研究會和重慶市可再生能源學會聯合主辦。
  • 淄博長億能源發生火情 曾遭3.5萬元環境行政處罰
    火災現場濃煙密布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5月16日訊5月16日,記者從淄博高新區官方微博@淄博高新區發布獲悉,16日8時左右,位於高新區北嶺路北側、寶山路以西的淄博長億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 數智環保 綠色發展——用友助力環保企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9月17日,由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與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環保產業數智化轉型高峰論壇將在廣交會展館-B區1號會議室舉行。 用友作為全球領先的企業與公共組織軟體和雲服務提供商,專注企業服務領域32年,具有豐富的環保行業經驗,提供一體化行業解決方案。
  • 重慶綠能項目沼氣發電調試成功,能源環保一體化再獲實質進展
    能源環保一體化」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今年4月,重慶綠能垃圾發電項目餐廚項目已通過環保驗收,此次沼氣發電調試成功,更加速了項目能源環保一體化的實質進程。目前,啟迪環境零碳能源中心所有運營項目都已完成能源環保一體化的方案評審並開始實施,未來將集成城鄉廢棄物能源化利用、工業餘熱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節能和智能技術,形成先進的零碳無廢整體解決方案,助力環境綜合治理和產業轉型升級。沼氣發電沼氣發電技術是集環保和節能於一體的能源綜合利用新技術。
  • 杜祥琬院士:中國可再生資源增長空間不止十倍
    「我國的風能和太陽能已經開發的量遠遠低於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1/10,這意味著中國可再生資源還有十倍都不止的增長空間。」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在論壇上表示,《巴黎協定》確定自工業革命以來,要將全球的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爭取實現1.5度目標,這就需要全球分別於2050年、2070年實現淨零排放,也就是碳中和。這意味著全球必須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能源轉型和創新。
  • 五糧液集團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中國輕工集團、四川能源投資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1月16日,「投資長江首城 興業魅力三江」2020投資宜賓推介會暨項目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成都舉行,五糧液集團作為國有企業代表參加會議並分別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
  • 農林生物質發電迎新規:環保不達標,補貼要核減
    文丨本報記者 姚金楠日前,財政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於核減環境違法等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的通知》。《通知》指出,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應依法依規申領排汙許可證,完成脫硫、脫硝、除塵環保設施(以下簡稱環保設施)建設並驗收合格報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備案後,方可納入補貼清單範圍。
  • 【微·能源互聯】被放大和縮小的「網際網路+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