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中國可再生資源增長空間不止十倍

2021-02-15 第一財經

「我國的風能和太陽能已經開發的量遠遠低於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1/10,這意味著中國可再生資源還有十倍都不止的增長空間。」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日前表示。

10月31日,北京市政府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2020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在北京未來科學城舉行。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在論壇上表示,《巴黎協定》確定自工業革命以來,要將全球的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爭取實現1.5度目標,這就需要全球分別於2050年、2070年實現淨零排放,也就是碳中和。這意味著全球必須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能源轉型和創新。

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發布。全會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數位化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論壇上表示,2005~2019年中國GDP增長約4倍,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下降了45.8%,提前兩年實現了2020年前承諾的目標,實現了碳排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脫鉤。

「長期以來,我們講能源發展,現在講能源革命。這個本身就是很大的變化,經濟由平面擴張型向多維立體質量型轉變。」杜祥琬認為,中國能源結構的轉型有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煤為主。第二個階段是能源多元發展,也就是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發展協調互補。此消彼漲,逐步轉型,向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實現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第三個階段是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這就是能源的生產革命。

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採訪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高世楫透露,目前,我國清潔能源的發展仍面臨著許多問題。儘管由於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巨大的投入和實踐,技術障礙已經不大了,但是從經濟性上,不能只考慮風光能每一度電的發電成本,而是要其結合間歇性特徵,綜合考慮全系統成本。

「如果我們建立起很好的分布式系統,再有大的電網支撐,完善能源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智能化水平,把全生命周期的成本降下來,將使得它與傳統化石能源競爭更具優勢。所以前期我們有大量的補貼,被廣泛認為是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產業政策成功的一個典型案例。」高世楫說。

能源轉型委員會(ETC)主席、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前主席阿達爾·特納(Adair Turner)對中國可再生能源實踐方面做出的貢獻表示高度認可。他在線上發言時表示,中國乃至全世界都面臨實現零碳經濟的挑戰,既是技術的挑戰,也是資本再分配的挑戰。世界各國都需要把資本從那些依賴於化石能源的行業中轉移出來,更多地投入到數位化和電氣化這樣的前沿投資裡,才能更好的應對氣候變化,並且打造成功的經濟體。

相關焦點

  • 天然氣是可再生能源嗎?
    1、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潔的能源供應是經濟 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保障。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能源消費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長壓力大,能源供應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 網際網路+再生資源可回收
    越多的地方和企業開始向「網際網路+」轉型,有「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零售」等轉型成功案例,由此可見各行各業都興起了利用現代網際網路技術提高本行業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的浪潮,「網際網路+再生資源回收」 也應運而生。    伴隨著「網際網路+」浪潮的推動,公司為順勢發展,推出「智能+網際網路」的戰略轉型。
  • 中國成為最大可再生能源生產國 碳排放量持續降低
    國際能源巨頭BP集團(英國石油公司,下稱BP)在上海最新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顯示,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不包括水電)同比增長了
  •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十四五」期間地熱市場潛力巨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名譽理事長汪集暘在對話上表示,「十四五」期間地熱市場潛力巨大,並就海南的地熱資源稟賦與發展路徑給出了看法。  汪集暘表示,我國僅新增加的建築中,只要有5%用地熱供暖,地熱能源的產值就可以達到1萬億甚至更多,因而「十四五」期間地熱的市場潛力非常大。  地熱是地球的本土資源,因而地熱發電具有穩定性。
  •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提上日程
    一、 突出市場化低成本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戰略二、 系統評估各類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條件三、 科學論證「十四五」各類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四、 認真研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主要任務和重大項目布局五、 統籌做好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納和跨省區輸送六、 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技術裝備和產業體系建設七、 研究提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長效機制和政策措施。
  • IEA: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現已超過煤炭!
    不過,煤炭發電量仍佔全球發電總量的近39%,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僅佔23%,預計可再生能源比例到2021年將增至28%。2015年,全球平均每天安裝約50萬塊太陽能電池板。中國佔風電新增裝機約一半份額,相當於每小時有兩颱風機安裝到位。
  • IRENA:全球可再生能源就業人數首超千萬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近日發布《2018可再生能源與就業》年度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包括大型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領域就業總人數已達到1030萬。其中,僅2017年,可再生能源行業就在全球創造了50多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 生物質發電|同是非水可再生能源中三駕馬車,生物質發電為何落後?
    麥電網訊:風電、光伏和生物質發電,被譽為我國非水可再生能源中的三駕馬車,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三者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截止到2020年底,風電和光伏裝機總量都分別在3億千瓦左右,而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接近1200萬千瓦(不含:垃圾和沼氣發電)。風電和光伏的裝機規模,遠超生物質發電。
  • 2015年中國汽車迎來報廢高峰 拆解市場潛力巨大
    當汽車(包括摩託車、農用運輸車)達到了國家的報廢標準或當其發動機或者底盤嚴重損壞,經檢驗不符合國家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或者國家機動車汙染物排放標準的時候,就需要進行強制報廢。一般而言,汽車的報廢周期為10-15年,從國內汽車行業銷售和保有量的情況來看,到2015年,國內汽車行業將進入報廢高峰期。汽車消費增長高峰已過。
  • 助力解決垃圾分類源頭問題 新疆首家再生資源兌換超市營業
    12月22日,家住庫爾勒市梨香街道德凌社區紅星廠小區的居民李萬盛來到庫爾勒市紙殼俠再生資源兌換超市
  • 回收再生資源,倡導垃圾分類新風尚
    為進一步提升垃圾分類水平不斷深化垃圾分類工作實現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利用琴川街道聯合蘇州市再生資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 「地球超載日」提前到來:人類已用光本年度地球資源
    據GFN的數據稱,人類在今年的8月9日已經用完了這一年地球的可再生資源總量,並且開始提前透支了明年的資源。比如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遠超出了海洋和森林的吸收能力,人類的捕魚速度和森林採伐速度也超過了魚類的繁殖速度和樹木的生長速度。滿足人類活動所需的資源量超過了地球這一年能夠再生的資源量,這比以往歷史上達到生態超載的日期都要早。
  • 【行業分析】德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經驗與啟示
    結合可再生能源分布特點、能源消納情況,做好目標的分解落實工作。「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分別增長了4 倍和168 倍,但棄風、棄光率達到近20%。設置總體目標後,如何結合可再生能源分布特點、消納情況等,對地方政府部門工作進行考核、評估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基礎上,根據發展狀況,細化中長期目標,出臺實施細則。
  • 大數據助力治霾—賀克斌院士:中國的霧霾汙染治理進程與展望
    霧霾讓人身心壓抑,無處可逃。如何去霾,已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中國生態發展論壇已拓展同長城會在生態領域的合作,希望可以通過高層學者和創新型網際網路企業高層的聯絡,推動環境領域科學技術的革新進步。同時,中國生態發展論壇也積極與投資行業合作,為生態領域的優質技術提供及時的資金扶持。
  • 這些固廢,收破爛的及再生資源回收公司一律不能回收!
    「面對託運過來的危險廢物,再生資源回收站點應及時分辨並拒收,交由專業機構處理。同時還要環保驗收!責任:沒有資質回收、處置危廢不止罰款。可能更嚴重的處罰注意!這些危險廢物一律禁止回收!該局提醒所有再生資源回收站按照規定對廢品回收嚴格把關,危險廢物一律禁止回收。去年8月以來,龍崗區啟動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專項整治工作,對全區回收站點逐一排查,嚴格把關危險廢物處理。近日,記者從龍崗區環保水務局獲悉,部分違規儲存危險廢物的站點已經按照規定完成整改。該局提醒所有再生資源回收站按照規定對廢品回收嚴格把關,危險廢物一律禁止回收。
  • 可持續發展不再是新詞,這兩種再生材料,你知道多少?
    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一直是社會熱點和必然的發展趨勢
  • 許靖華院士:不含亞硝酸鹽的潔淨飲用水可預防和治療癌症
  • UFO酷公司|羅技中國:37年創新不止,從瑞士到世界第一
    致力於打造極致化數字世界體驗羅技中國是一家關注於創新和質量的公司,它設計出各種個人外圍產品 , 幫助人們享受到更好的數字世界體驗。1981年從滑鼠開始,滑鼠(當時還是個新鮮事物)提供了一種與個人電腦進行交互的更直觀的方式。
  • 焦點 甩印度幾條街,天舟一號是中國空間實驗室任務清單的收官之戰
    印度航天專家娜拉塔·哥絲瓦米20日撰文稱,西方學者總是從太空競賽的角度理解中國的太空計劃,但中國並非將它當成徵服和炫耀的舞臺,而是將太空視為通過進駐與開發資源,成為生活、工作和創造財富的地方。這種看法大錯特錯,因為這是中國開啟最偉大空間計劃的最後一步。中國一直在反覆進行交會對接試驗,為在人類載人航天史上站穩腳跟穩紮穩打,在一個個任務欄邊上的方框裡打鉤,而天舟一號「是中國空間實驗室任務清單的收官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