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你好,李煥英》口碑爆棚,票房持續上漲。我還沒看,但我知道,這是賈玲對母親的懷念,我還知道,其「母親」一句「我的女兒,我就要她健康快樂就行」感動眾多觀眾。
電影的起源,是賈玲「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影片感人,但我們決不能止於影院裡「看他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淚」;影院外,善待自己的父母,才是對他們的敬意,也是電影的教化之義。
敬父母,說起來大,做起來小;說起來難,做起來易。比如:
晚上下班回家,為父母打一盆洗腳水或者給他們買個泡腳盆或者買包足浴包;
周末有空,主動做頓飯或者炒一個菜,若不會,可以百度搜微博搜快手搜抖音搜;
把父母放在心上,生日、衣服尺寸、鞋碼、愛好……以便逛街遇到合適的,捎帶買一件兒;
傾聽父母的心聲,也把自己的想法與他們大膽分享;聽聽他們的家長裡短,說說自己遇見的新鮮事。
生活的儀式感裡,應該有父母的身影。
春節尚未過完,我的收穫也在持續收集中:記得開通電視VIP,滿足家人追劇的需要;記得買豬肉、燒雞、牛肉,傳統但是父親的最愛;記得買煙分三種,常抽的,稍微提升下檔次的,撐場面的;記得準備些現金,給父母個零花錢。
家家有本經,為人女,為人子,為人媳,把父母放心上,孩子才會把你放心上。畢竟他們
是為我們立黃昏的人、是問我們粥可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