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位黃承昊先生到底病到了什麼程度,能讓他下這麼大功夫學醫呢?用他自己的話說,「凡方書所載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載之藥亦十嘗四五」,就是說醫書上記載的病他得過一半,本草書上記載的藥他吃過一半。他對《折肱漫錄》這本醫書的書名,解釋為「三折肱成良醫」,就是這個過程的悲壯寫照。
身體羸弱的黃承昊對自己病痛的切身感受,是任何醫生都做不到的。比如他苦讀考進士時,總是遺精,下體基本上不能碰任何東西,一碰就遺精。為此他在床上掏了個洞趴著睡,然後吃著藥繼續讀書。
我們能夠從中看到什麼?一個讀書人內心的篤定,一個患者對自己身體的深刻體會,以及以這兩點為基礎的不斷嘗試、實踐。
這就是中醫學習的內在規律:有知有覺,並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不斷實踐。
學醫理對古代讀書人來說不難,黃承昊以重病之軀,吃了本草書上一半的藥,如果沒有理論在大方向上的指導,會是什麼後果大家都清楚。
黃承昊的故事對於今天多數中醫愛好者來說,意義可能比那些流芳百世的名醫的故事,意義更大。
所以,普通人能不能學中醫?能不能學好中醫?
答案其實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我們今天生活的時代,對於學習中醫來說,資料之豐富,機會之多,是古人無可比擬的。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顆篤定的心,去學習,去體會,去實踐。
寫到這裡,腦海裡出現了宋代的名醫錢乙,背著酒葫蘆在晚上爬上高崗仰望星空,研究五運六氣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