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在建築工地上打零工的竇師傅上傳了題為《一線工人安全帽》的短視頻。視頻中,簡單的實驗證明工人戴的安全帽非常不安全,如脆皮般一碰就碎。很快,這段視頻在網絡上走紅。但是,竇師傅卻因此陷入困境,工地上再也沒有人找他幹活了。竇師傅不但丟掉了工作,精神上也壓力山大,所以刪掉了自己上傳的視頻。為此,一些媒體發專文聲援竇師傅。比如,《必須保護好「吹哨人」的權益》(《中國質量報》2019年4月24日),《竇師傅這樣的「吹哨人」理應受到保護》(《寧波日報》2019年4月24日),《社會「吹哨人」需要一頂結實的「安全帽」》(《深圳特區報》2019年4月24日)等。
「吹哨人」是個借詞,本世紀初意譯自英語的「whistleblower」。這個英語複合詞,由動詞詞組「blow one’s whistle」(吹響哨子)變化後加上表示「行為發出者」的後綴「-er」組成,一般指「揭露所在行業或企業問題的內部員工」。根據《韋氏大學英語詞典》(第11版),「whistleblower」問世於1970年。這個詞的源頭在英國。英國的電影裡經常有這樣的畫面:有罪案或危險發生時,英國警察會吹響哨子以引起同事和民眾的注意。從2010年起,借詞「吹哨人」的使用頻率明顯增加。
與竇師傅的遭遇相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吹哨人」往往也會受到打擊報復。為了解除吹哨人的後顧之憂,美國在1989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吹哨人保護法案》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保護吹哨人的法規,漢語裡現在一般稱為「吹哨人制度」。比如:「山西近日啟動新的食品藥品安全舉報獎勵辦法,引入『吹哨人制度』,特別創設了匿名舉報獎勵,鼓勵了解行業內幕的知情人士主動揭發,舉報人可以不提供其真實姓名、不提供身份信息,領取獎勵時,可以按提前約定的代碼委託他人代領。」(《人民日報》2015年7月13日)又如:「一段時期以來,有關『吹哨人』制度的字眼不時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當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的疫苗管理法草案,從國家立法的層面規定了對舉報企業違法行為的內部舉報人給予獎勵等內容。」(《光明日報》2019年4月21日)
近年來,漢語有時用「深喉」表示「吹哨人」的意思。比如:「職工『深喉』舉報企業違法違規的行為,近年來並不少見,當民眾因為這些『深喉』的一次次舉報而享受到正當的權益之後,這些舉報職工自身的安全和權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勞動報》2017年11月29日)又如,「深喉爆料:回收二手機的秘密」(標題,《消費質量報》2018年6月22日)。漢語的「深喉」也是借詞,原詞是英語的「deep throat」。「deep throat」,字面意思是「低沉的嗓音」,1972年曾用作一部美國電影的名稱。1973年,最早報導水門事件的《華盛頓郵報》記者把「deep throat」用作水門事件內情提供者的化名。後來,「深喉(deep throat)」泛指「身居要職匿名揭發政府內部非法活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