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吹哨者| 美國《吹哨人保護法案》的發展歷程

2021-02-25 企業合規與法律風險管理

《吹哨人保護法案》最早可以溯源到發生在1972年的水門事件,當時的民主黨總部遭到竊聽之後,美國聯邦調查局組成專案組在特別檢察官的指揮下進行調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當時在任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可能捲入事件,調查組接到來自聯邦調查局最高層的指示:停止調查;對調查中發現的事實不予公開;調查組成員不得向包括媒體在內的外界透露調查的進展。

雖然當時社會輿論關注著竊聽事件的調查,但善良的美國人民還沒將此事與臺上的總統聯繫起來,總統所面臨的危機似乎可以用權勢的鐵幕遮蓋過去。可在調查組中,有一個人正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這個人就是當時任聯邦調查局副局長的馬克·費爾特。費爾特認為,停止調查是不對的。總統違法,當與普通公民同罪,從前期調查所取得的證據看,尼克森與竊聽事件脫不了干係。但停止調查和禁言的命令是作為上級指示下達的,或許上級扛不住來自白宮的壓力,言不由衷。但上級畢竟就是上級,生效的命令必須服從,否則視同抗命,事後可能會因洩密或瀆職受到刑事起訴。

  費爾特知道,自己站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保持緘默,服從上級所有的指令,做一個忠誠的下屬,不僅可以保住官職,說不定還可以飛黃騰達。抑或,是聽從自己內心良知的召喚,說出真相,推動調查的繼續進行,而這或許是一條不歸路。

  作出決定後,費爾特秘密聯絡了《華盛頓郵報》的記者伍德沃德。幾星期後,《華盛頓郵報》驚爆內幕,輿論譁然,舉國震驚,總統公眾支持度直線下降,國會要求成立獨立的調查組。經調查發現,總統與竊聽事件密切關聯,在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遭到彈劾的總統與主動辭職之間,尼克森選擇了後者。

水門事件對美國憲政史的影響是巨大的,事件發生後,獨立檢察官等各種相關制度陸續出臺。同時,各州紛紛通過立法,賦予新聞記者以「庇護盾牌」,即賦予媒體從業人員作證義務的特免權。當法庭傳召記者出庭作證時,記者可以援引特免權拒絕說出匿名消息提供者的名字而免受藐視法庭罪的懲罰,從而保護了記者和匿名消息提供者。

  《華盛頓郵報》採取了很好的保密措施,費爾特的身份在之後的幾十年中得到很好的保密。媒體一直用「深喉」來稱呼費爾特,「深喉」一詞最後也成為匿名消息提供者的泛稱。一直到33年後的2005年,已經91歲的費爾特主動向媒體承認自己就是當年的「深喉」,這一事件才最終畫上句號。

水門事件曝光之後,對於費爾特的行為,兩種意見辯論不休。反對的意見認為,這麼機要的內幕消息,只有高級的調查人員才有可能掌握或接觸,未經授權即公開內部調查文件,輕言之是洩密,重則涉嫌瀆職或妨礙司法公正。即使行為人的目的是高尚的,其應該優先選擇法律規定的上訴或檢舉渠道,動輒以公共利益為名向媒體公開內部文件,將對司法公正和國家安全造成威脅。

  支持的意見則認為,公權力有可能被濫用,當權力作惡時,必須有人站出來說「不」,而不是保持沉默。「深喉」向媒體公開文件,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其他法律規定的路徑被證明走不通。至於職責的衝突,並不是問題。美國的公職人員在就職時宣誓效忠的對象,是美國立國的價值和國家利益,而不是上級的指令。在上級的指令與公眾利益、國家利益相衝突時,選擇更大價值並不違反公職人員的職責。

相關焦點

  • 關於「吹哨人」,法律是這麼一步步保護起來的
    吹哨人」保護制度的熱議,眾所周知,美國是對「吹哨人」保護相對完善的國家,甚至還專門有了《吹哨人保護法案》(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下有關「吹哨人保護」的一些問題,希望我們越來越好!
  • 「吹哨人」和「深喉」
    比如,《必須保護好「吹哨人」的權益》(《中國質量報》2019年4月24日),《竇師傅這樣的「吹哨人」理應受到保護》(《寧波日報》2019年4月24日),《社會「吹哨人」需要一頂結實的「安全帽」》(《深圳特區報》2019年4月24日)等。「吹哨人」是個借詞,本世紀初意譯自英語的「whistleblower」。
  • 各國《吹哨人保護法》一覽
    德國法學家阿斯曼教授曾言:「只有利害相關人共同承擔責任並共同參與,在個人自由與社會需求之間,才能有平衡的關係。」在公共安全領域,每個人都是利害相關人,只有激勵內部知情人「自由」舉報而「消除其後顧之憂」,才能使一些安全事故得以避免,才能在個人自由與社會需求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如何激勵內部知情人舉報且有效保護內部舉報人,是每個國家在治理過程中都要面對的問題。
  • Netflix紀錄片 吹哨人:美國體操隊性侵醜聞追蹤.Athlete A.2020
    《吹哨人:美國體操隊性侵醜聞追蹤》跟隨《印第安納波利斯星報》記者的腳步,調查全國最著名的奧運機構之一,美國體操協會的性侵指控。
  • 免費搶票福利《吹哨人》正義之戰,挺身而出!
    一場跨國交易背後另有陰謀,是做個「吹哨人」向社會公布真相?
  • 新聞人間:楊志良 先知的吹哨者
    事態發展不幸被楊言中,曾與染疫醫師接觸的醫師、護理師、外籍看護陸續確診,其中一名護理師未被列為居家隔離,身體不適還到其他診所就醫,並傳染給家人。情況日益惡化,先前堅稱「沒看到洞,但有一些縫隙」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方坦承,醫護人員警覺性不夠,相關規定也須重新檢討,擴大匡列相關人員進行採檢,亡羊補牢。
  • 吹哨人:偷一個人真的好難
    撿起來後,第一個人把錢交還失主,後續者也全都這樣做了,失主收回錢一清點,嘿,一分也沒少。——還是在這座城市裡,還是在這條街道上,一輛運送桔子的貨車,因為沒有包裝好,就聽轟的一聲,滿車的桔子撒落下來。好多路人衝過來,滿世界撿桔子。撿起來後,第一個人扛著桔子回家了,後續者也全都這樣做了,貨主急得大喊大叫,可也沒辦法,眼看著滿車的桔子傾刻間被搶光了。
  • 電影 |《危樓愚夫》:我們都可能是猛揍「吹哨人」的那個打手
    然而,在寒冷中沒待一會兒,他們就急不可耐地發現,「樓沒塌啊」,「這是造謠生事啊」,於是將「吹哨人」迪馬猛揍了一頓,又走進了大樓……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反映出了一些深刻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問題,甚至是人性的問題。
  • 美國佛州吹哨人自首,Covid-19檢測呈陽性
    11月10日該系統發布一則消息稱:「是時候在另一個17000人死亡之前大聲疾呼了。"「你們知道這是不對的。你們不該這麼做。做一個英雄。趁還來得及,大聲說出來吧。」官員們追蹤這條信息查到IP位址與瓊斯家有關。瓊斯已經提起訴訟,指控FDLE官員侵犯了她的第一修正案權利,並且稱,IP位址通常被「冒名頂替」。
  • 吹哨!關於南方的大水,大家注意安全!
    關於這次大洪水,其實幾個月前早就有吹哨人出現,只是咱們都輕視了!
  • 【快評】美日應急領域發展歷程對我國應急工作的啟示
    美國應急管理機構改革主要有兩種誘因,一是換屆導致的領導人更迭,二是重大突發事件帶來的新法確立和機構重組。FEMA變革歷程有數個關鍵點:一是1979年三裡島核事故反映出的部門協調需求和核襲擊恢復重建需求;二是1989年颶風「雨果」及普雷塔地震中FEMA體現的遲緩反應速度;三是柯林頓上臺後FEMA領導人更換,機構工作重點由核防護向綜合性應急減災轉變;四是911事件促使《國土安全法案》的籤署和國土安全部的成立,FEMA隨之被併入其下;五是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期間暴露出美國國家應急能力的不足,使得FEMA
  • 「吹哨人」再吹哨:是誤診還是誤解?
  • 法案到期!十分之一美國人恐流落街頭
    對此,美國出臺了包括《新冠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案》(CARES Act)在內的一系列措施,來穩定經濟。但目前,該法案即將到期,其中一個影響就是美國數千萬租戶可能無家可歸,而這還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當地時間7月24日,美國《新冠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案》(CARES Act)到期。
  • 「日本吹哨人」巖田醫師與郵輪救援醫療隊首席醫師的公開交流|和氣貓
    「日本吹哨人」巖田醫師與郵輪救援醫療隊首席醫師的公開交流
  • 美國當年的《排華法案》:華人備受歧視,不能與其他族裔通婚
    對於黑人,美國白人還有點顧忌,但對於華人,他們的歧視就是明目張胆了,你知道美國史上首部排斥種族的法案是針對哪一族裔的嗎?很遺憾,就是華人。排華法案美國人這幾年處處都在針對中國,但不要以為就近幾年才是如此,早在1882年,美國就頒布過《排華法案》。
  • 川普為何否決「打壓中國」的法案?
    ,取消對這些公司進行保護的法律條款。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崔磊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分析了川普為何要否決這份打壓中國意圖明顯的美國國防授權法案。據了解,國防授權法案是美國發布的財年國防預算的授權法案,經參議院和眾議院審議通過後,由美國總統籤署生效。
  • 【格倫深度】刺激法案爭論不休,川普反對郵局成為美國大選中心
    美國眾議院院長佩洛西周二在接受Politico的在線採訪中表示,國會民主黨人願意將他們的冠狀病毒救助法案削減一半,以就新立法達成協議。剩下的部分留到明年一月份再進行處理。目前兩黨有關救助方案的談判處在停頓狀態。自8月7日以來,佩洛西和舒默從未與川普政府的首席談判代表,財政部長史蒂芬·姆努欽和白宮辦公廳主任馬克·梅多斯舉行過面對面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