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權威媒體報導消息稱,生態環境部要求,7月底前,全國2050個地表自動監測要全部實現聯網運行並完成水站上收。屆時所有監測的數據將實行聯網運行,對外公開共享。
這也意味著,公眾以後可以在手機上像查看空氣品質一樣,很方便的查看全國地表水水質監測信息。
無疑,隨著2050個國家站的建成並投入運行,我國十大流域的水質狀況將全面回歸真實。
一直以來,監測數據造假所引發的人們對飲水安全的擔憂,備受關注和熱議。
此前在「考核誰、誰監測」機制下,以屬地監測為主的地表水監測模式,即國家拿地方報送的監測數據來考核地方,地方政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且質控要求和標準也不統一。
而進一步促使由「考核誰、誰監測」轉變為「誰考核、誰監測」,從機制上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性。
為落實《生態環境網絡建設方案》要求,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客觀,2017年環境部積極推進地表水監測事權上收工作,所有國家考核斷面由生態環境部統一組織監測,統一組織運行維護,實施「採測分離」的手工監測模式。
截至2018年2月,第一階段的採測分離任務圓滿完成,全國2050個地表水監測斷面已全面實施採測分離並穩定運行。如此一來,環境監測數據與老百姓直觀感受「打架」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少。
按照國家要求,全國205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監測站全由國家和地方共建,即國家負責新建水站儀器設備配置;地方負責新建水站站房和採水系統建設。
同時,實現地表水環境質量主要指標(包括水溫、PH、溶解氧、電導率、濁度、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氮和總磷以及流域特徵汙染物等)的連續自動監測。
公開資料顯示,每個站點的資金投入在100萬元左右。
水質自動監測站點建設全部完成後,生態環境部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水質採樣監測和水質自動監測站運維,監測數據由生態環境部統一發布。
「上述自動站建成後,將架起『水質監測天網』,每4個小時一次,連續在線監測,客觀真實反映水環境質量狀況。」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柏仇勇指出。
這2050個國控斷面既要用於對地方水環境質量進行評價、考核、排名,也要用於開展深入的趨勢分析研究工作。
而這意味著未來國家將擁有覆蓋全國的直接監測、管理並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監測數據的地表水水質「監測大隊」。
目前正在推進自動站站房建設、裝修,包括儀器設備購置,以及運維交接工作。隨著國產設備技術水平逐漸提升,2017年,水質監測設備從以進口設備為主,逐漸轉向更多地考慮使用本土化裝備製造。
其中,可攜式水質監測設備和移動式自動監測設備將在應急監測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