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政策讓很多餐飲企業猝不及防,消費者也直呼太突然。畢竟塑料吸管兼具價格低廉、使用體驗良好等優點,在餐飲行業已經被廣泛使用多年。但由於它屬於不可降解的塑料材質,如今用量激增,被禁用也是勢在必行。
從環保的角度上看,禁用塑料吸管,確實可以減少白色汙染,但如何找到合適的替代品就成了難題。
大多數知名連鎖茶飲品牌都還在用塑料吸管,似乎對限塑令並不在意,也有些餐飲企業開始嘗試將紙吸管或者直飲杯蓋替代塑料吸管。
以解讀君辦公樓下的星巴克為例,塑料吸管已被替換成紙吸管,但使用感受到底如何呢?
在紙吸管浸入熱飲僅五分鐘後,紙吸管底部就開始脫皮。
而在十分鐘後,紙吸管明顯變軟,飲料還有一股紙味……
而直飲杯蓋因成本高昂,在店裡一直空空如也,無從尋覓。
紙吸管的使用體驗並不佳,竹製和其他材質吸管又太貴。想要從根本上禁塑,那就必須既不能讓商家增加太多成本,也要讓消費者主動改變使用習慣。塑料吸管的替代品們要更能打才行,然而目前並沒有這樣的替代品面世。
只堵路而不謀出路,這是限塑令多年來最受詬病的一點。
禁令一出,解讀君的經驗告訴自己,商家又要漲價了,逢令必漲已經成了禁塑令的「膝跳反應」。
不論塑料吸管的替代品是什麼,最終增加的成本勢必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以紙吸管為例,紙吸管的成本約為0.1元/支,而塑料吸管的成本,約為0.03元/支,兩者相差3倍多。成本的上漲勢必壓縮利潤空間,商家就有理由趁機漲價。
憑以往的經驗來看,禁塑令貌似都會走進漲價的死胡同:比如給商超塑膠袋、外賣包裝單獨收費,這就是禁塑令的直接產物,非但沒有減少塑料製品的用量,反而讓消費者還要為此多掏錢,商家也在藉此創收。
同樣的例子也常見於菸草業,為了控煙就給捲菸漲價。
在2009年、2015年,我國菸草兩次大幅提高稅收,捲菸價格也隨之上漲。然而對於很多老煙槍來說,即使捲菸漲價依然會選擇購買,非但無益于禁煙,還增加了菸民的消費支出,讓菸草企業從中獲利。
禁塑和控煙都不會因漲價起到明顯的理想效果,只會讓消費者提高相應支出,禁用塑料吸管的靴子雖然要在今年年底才落地,但其影響已經是板上釘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