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1月28日電 題:消失的獵人
新華社記者崔翰超、何問
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扎尕那村,曾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身穿藏族傳統服飾,手握獵槍,身影穿梭於林間,追逐著獵物的蹤跡。
扎尕那村一景。新華社記者 何問 攝
他們是當地村民,也是在山林裡討生活的獵人。
今年56歲的次日扎西,曾是他們中的一員。而打獵則是不得已的選擇。
扎尕那山高林密,動植物資源豐富。但在過去,半農半牧的藏式田園生活,並不足以填飽所有人的肚皮。
為了謀生,許多百姓拿起土槍鑽進山林。從此,牧民也是獵人,農戶也是獵戶。
夏季則成了狩獵季,狼、狐狸、盤羊等動物都出現在獵人的準心裡。
次日扎西也不例外,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他從小就知道如何狩獵:打槍要「三點一線」、在獵物出沒的地點放置陷阱、要站在獵物的下風口……「不打雌性獵物,也不打受傷的獵物,要遵守大自然的規矩。」
17歲時,次日扎西第一次單獨狩獵。
那是冬天,他穿著厚厚的藏服在自家牧場放羊,突然發現雪地上有盤羊的蹄印。他摘下帽子,循著蹤跡進入林中,穿過白雪皚皚的林海,彎著腰走了快一公裡,在一棵樹下發現了獵物。
山林中的扎尕那村。新華社記者 崔翰超 攝
舉槍,上膛,瞄準。隨著一聲槍響,獵物倒地。
獵物的皮毛作衣,骨肉果腹。
獵戶的日子很辛苦,不僅要防範動物的襲擊,還經常白忙一場,有時冒著雨雪穿山越嶺追蹤獵物,到頭來槍枝啞火。算下來,狩獵十之八九都會落空。
次日扎西回憶,打獵多了,動物都怕人,見人就跑。
從20世紀末開始,隨著中國有關野生動物保護法規更加完善,以及對槍枝更加嚴格的管控,獵人從山林回到了田野和牧場,身影逐漸在時代的浪潮中淡去。
次日扎西也回歸到半農半牧的生活中,並且發現了新的「獵物」。
2013年,次日扎西當選村裡的村委會副主任,「貧困」進入了他的準心。
過去,扎尕那村的道路是一條條狹窄的土路,車輛無法通過;村民住著低矮的藏式房屋,有的年久失修;增收效率低的農牧業依然是主要產業。
發展旅遊產業成為當地脫貧的主要手段之一。藏族風情濃鬱的扎尕那本就旅遊資源豐富,同時隨著退耕還林等政策的不斷實施,生態環境也日漸向好。
於是村裡的幹部群眾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一起修屋鋪路,改善基礎設施。在大夥的努力下,寬敞的硬化路連接起村莊和外面的世界,一座座藏家樂拔地而起,村裡滿是兩三層的小樓。
每到旅遊旺季,遊客紛紛來此體驗藏式風情,扎尕那村熱鬧了起來。
「打獵和脫貧致富一樣,都需要目標、耐心和毅力。」次日扎西說。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扎尕那村群眾自主經營主體已從2013年的10戶,發展到現在的146戶;農牧村群眾年人均純收入更是從2013年的5100元,增長到2019年的11000元。2019年,全村共接待遊客138萬餘人次,文化旅遊綜合收入8億元。
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盤羊、梅花鹿等野生動物數量持續增多,時不時出現在村頭巷尾,但再也沒有冒著煙的槍口。
現在,曾經的獵人與獵物在同一片天空下和諧共處。獵人放下了獵槍,而獵物則化作風景的一部分。
11月,甘肅75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次日扎西所在的迭部縣早在2018年便實現脫貧。(完)
來源:新華社
編輯:召蓋草
審核:張風濤 趙曉麗 總審核:九瑪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