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境內發現白鸛!難道自然生態開始好轉?科學家:這並非好事

2021-02-08 三體使者

引言:白鸛是一種稀有的野生物種,通常來說,野生動物的數量可以很好的反映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因為只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野生動物才有生存的機會。然而,俄羅斯前段時間發現了一隻白鸛,科學家卻對此表示十分地擔心。

在動物研究領域,鳥類研究學家的任務往往更加艱巨。因為鳥類擁有翅膀,可以翱翔在浩瀚的天空中。鳥類研究學家只能在地面上利用望遠設備進行觀察,或者觀察落在地面上的鳥類。無論是通過哪一種方式,都比觀察其他動物困難的多。然而就在前段時間,阿列克謝·埃貝爾是一位來自西伯利亞的鳥類研究專家,他在巴爾瑙爾南邊六千米的一條郊外航線上發現了一種原本不屬於這個地方的物種,它就是一隻白鸛。

什麼白鶴,白鴿可能大家聽多了,白鸛這種生物還是第一次聽到。白鸛是一種大型的鳥類,它的翼展可以達到兩米多,體長一米左右。白鸛體重不是很重,只有七斤左右。但是它的壽命卻屬於中上的水平,可以達到二十六年。由於白鸛超長的翼展,所有它的飛行的時候可以滑翔,節省許多的體力。它的嘴部,頸部以及腿部都非常地細長,符合鸛類的基本特徵。白鸛生活的地方主要是沼澤地區,草地或者安靜寬闊的平原,特別是附近有河流,小溪,小樹林的存在。鳥類研究專家一般很少有機會看到白鸛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喜歡「隱居」。

白鸛的是一種群居動物,除了在繁殖期間,白鸛是成對的活動。白鸛群居的數目驚人,尤其是在遷徙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每一次遷徙都有幾十或者上百隻白鸛的參與。白鸛在休息的時候,通常選擇在沼澤地,草地或者河流邊,由於白鸛的腿十分地纖細,我們可以看到白鸛的步伐十分矯健輕盈,一邊捕捉食物一邊跳躍。白鸛睡覺的姿勢也十分地奇怪,它把脖子縮成一個「S」的形狀,單腳站立。因為白鸛的體重較大,所以它們起飛的時候,需要像飛機一樣先助跑一小段距離,然後再用力拍打翅膀起飛。

白鸛的生性喜熱怕寒,所以它生活的地方主要位於亞熱帶地區,從亞洲的西南部到歐洲大陸都可以看到白鸛的身影。所以在每年冬天的時候,白鸛就會開始一場大型的遷徙活動,從亞熱帶地區飛向熱帶地區。在熱帶地區度過冬季之後,它們又會飛回原來生活的地方,飛行的路線最遠的可以達到幾千千米。所以,在通常的情況下,白鸛的遷徙路線中並不會途徑西伯利亞。所以在前段時間,阿列克謝·埃貝爾鳥類研究專家在這裡發現白鸛是一件極其不尋常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白鸛還是德國的國鳥。

白鸛之所以會出現在這種地方,阿列克謝目前還沒有得出準確的原因。一般情況下,我們發現稀有動物應該是一件讓人們值得開心的事情,這意味著這裡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一些原本不適合在這裡生活的動物也能存活下來。然而有專家卻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認為這種白鶴是因為迷路才出現在這裡,而迷路的原因就是因為環境惡化影響了白鸛的方向感。

相關焦點

  • 今天,天津的東方白鸛怎麼樣了?| 直播預告
    昨天,我們的稿件1389隻東方白鸛到達天津,保護區沒得吃,魚塘老闆用炮轟……發出後,引發了許多關注。(天津寧河,東方白鸛提前到達了,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考試。野生動物主管部門,準備好了嗎?)今天中午,王建民老師發來消息:最新的東方白鸛統計數字是1000多隻,但是分散的,他們仍然在找尋更多群落。
  • 好消息 | 民權縣國家溼地公園首次發現東方白鸛
    (圖為一隻東方白鸛在民權縣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上空飛翔的英姿。)【民權縣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供圖】       11月14日,筆者從民權縣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獲悉,該局工作人員近日在日常監測巡護時,首次發現數量極為稀少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
  • 東方白鸛首現宿鴨湖
    東方白鸛首現宿鴨湖 2021-01-18 1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直播預告 | 來為東方白鸛打call!
    東方白鸛  王建民/攝東方白鸛是大型涉禽,身高可達到1.5米,全球僅有3000隻左右,被國際自然聯盟確定為瀕危物種。東方白鸛分布在東北亞地區,每年3、4月份便從長江中下遊的越冬地飛往我國的東北部和西伯利亞東南部繁育後代;9月末至10月初開始陸續離開繁殖地向南遷徙,途經松嫩平原、遼河流域和渤海灣地區。
  • 死去活來:科學家可能要複製王子、藍儂、希特勒!
    *氣功師坐地升空之迷*學者發現:地球內部不是空心還有另一個世界!死去活來:科學家要複製王子、藍儂、希特勒(神秘的地球配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Ttoday:自今年一月迄今,已有大衛鮑伊(David Bowie)、王子( Prince)等多位偶像撒手人寰。
  • 科學家在北極發現納粹二戰秘密基地
    據俄羅斯紐帶新聞網10月25日報導,俄羅斯研究人員近日在北極地區發現了納粹秘密基地,並找到約500件二戰時期的物品。 (來自:騰訊圖片)俄羅斯北極國家公園發言人尤利婭·彼得洛娃稱,研究人員發現了地堡的廢墟,約500件二戰時期的物品。 (來自:騰訊圖片)
  • PNAS:從糖分子入手,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方法
    導讀:近日,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在PNAS上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發現去除乳腺癌細胞周圍的某些糖分子可以啟動固有免疫系統(通常由自然殺傷細胞、吞噬細胞等免疫細胞介導)。這種方法大大提升了培養皿中乳腺癌藥物的有效性,為對抗癌症提供了新的途徑。
  • 地球環境將有所好轉?環境或更糟!
    但是如今臭氧層被破壞,出現了臭氧層空洞,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大氣中的臭氧每減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線就增加2%,人的皮膚癌就增加3%,還受到白內障、免疫系統缺陷和發育停滯等疾病的襲擊。而導致臭氧層空洞的原因也比較多,除了太陽活動對地球造成的影響等自然因素以外,最主要的還是人為因素,據悉氯氟烴類化學物質是臭氧層被破壞的最大元兇,這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有數據顯示,人類已經把 1500 萬噸以上的氯氟烴排放到大氣中
  • 俄羅斯首次發現H5N8型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
    「如果得到證實,這將是H5N8禽流感病毒首次感染人。」世衛組織歐洲發言人當天在一份聲明中說。據聲明,根據初步信息,報告的病例是接觸鳥群的工人。這些工人沒有症狀,也沒有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報告。據ITAR-TASS報導,俄羅斯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局長安娜·波波(Anna Popova)娃在2月20日的電視簡報會上說,在該國南部的7名家禽養殖場工人身上發現了這種病毒。雖然仍未得到世衛組織的確認,但俄羅斯衛生當局表示,正在與國家當局討論,以收集更多信息,並「評估該事件對公眾健康的影響」。
  • 科學家:地磁極已開始翻轉,北極點向西伯利亞運動,預計全球停電數十年
    地球磁極並非一成不變,南北磁極在過去的45億年裡已來回翻轉了數百次之多。而僅在近450萬年裡,就發生了4次磁極倒轉,最近的一次發生在距今78萬年前。雖然對地球而言磁極倒轉早已司空見慣,但科學家警告稱下一次將對人類造成嚴重影響…磁極翻轉有時也會失敗,大約在4萬年前地磁極曾發生過短暫性的翻轉。
  • 美媒:考古學家在俄境內發現拿破崙帝國一位將軍遺骸
    參考消息網11月13日報導 美媒稱,考古學家在斯摩稜斯克發現法國拿破崙帝國一位將軍的遺骸。近日科學家藉助DNA試紙成功確定了其準確的年齡——遺骸屬於拿破崙帝國時期。負責挖掘工作的皮埃爾·馬林諾夫斯基將骨骸的一部分裝入行李箱並帶回法國,進行DNA的比對後發現,這是拿破崙帝國的將軍查爾斯·艾蒂安·古丁的遺骸,1812年他在瓦盧蒂諾戰役中去世,時年44歲。法國《觀點報》稱,從遺體上提取的DNA與他的母親和兄弟相匹配。
  • 新發現:科學家指出世界上最大的魚,網友疑問:難道不是鯨鯊嗎?
    可以說最大的魚類,已經排除了海洋中的哺乳動物,而鯨鯊作為最大的魚類其實已經是共識,但最近科學家卻發表重要研究結論,聲稱他們發現了最大的魚類,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哪?鯨鯊這種大型的海洋生物自發現以來就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但由於它們的生活習性讓科學家了解太少了。
  • 俄研發疫苗科學家意外墜亡,可能是謀殺!
    研發疫苗的科學家身亡近日,在聖彼得堡從事新冠疫苗研發的45歲俄羅斯科學家亞歷山大.薩沙.卡甘斯基從14樓公寓墜亡。
  • 《自然》:經常邊用電腦邊看手機要當心!斯坦福科學家發現,「媒體多任務」與18-26歲年輕人記憶力下降有關丨科學大發現
    但遺憾的是,從長遠來看這不是什麼好事。近期在《自然》上,一項由史丹福大學科學家開展的研究顯示:一心多用式的「媒體多任務」(Media Multitasking),與18-26歲年輕人的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有關[1]!
  • 全球衛星同時發現:地球突然變得乾淨異常!地球難道在自我拯救?
    全球衛星同時發現:地球突然變得乾淨異常!地球難道在自我拯救?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授予青海省林草局「自然生態守護者」榮譽
    10月29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美麗中國自然保護論壇」上,世界自然基金會授予青海省林草局「WWF自然生態守護者」殊榮。來自國家林草局、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湖北省林業局、青海省林草局等政府部門領導、科研院所相關專家、企業合作夥伴等150位嘉賓齊聚現場,見證和分享了世界自然基金會(下稱WWF)根植中國40年的自然保護工作。青海省林草局黨組成員、省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管理局局長張德輝和局科技和對外合作處主要負責同志出席活動。
  • 紐西蘭為保護生態 計劃滅絕境內野生肉食動物
    紐西蘭政府最近做出了一個殘酷的決定,要在2050年前滅絕掉紐西蘭境內的所有非本土的肉食動物,這也包括所有外來的野狗野貓。為了實現這一點,紐西蘭政府注資2千8百萬紐西蘭元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專門用來尋找並且資助那些可以實現滅絕肉食動物的技術。
  • 外媒:科學家找到癌細胞轉移擴散原因
    參考消息網1月18日報導 外媒稱,紐約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科研人員在西班牙腫瘤學家霍安·馬斯奎的領導下,發現癌症的轉移能力取決於其能否獲得人體傷口自然癒合的能力,這或將為癌症治療開闢新的途徑。該中心所長霍安·馬斯奎對此問題進行了30年的研究,他說,「現在我們認為,轉移就像是錯誤的組織即腫瘤,在錯誤的地點即遠處的重要器官中的再生」。以前有跡象表明,癌症可能使用了傷口癒合途徑來支持它的生長。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哈羅德·德沃夏克把腫瘤稱為「不癒合的傷口」。但是新發現首次展示了分子和細胞如何實現這個過程的詳細情況。
  • 走進天泉草業-2:探尋生態環保企業發展之路和自然體驗之旅
    【湖南劉氏宗親活動】走進天泉●第二部分     天泉生態草業是中國最大的生態草毯生產商,是湖南唯一同時具有高新技術認證、園林綠化貳級施工資質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無論是他們的企業理念、產品、生產流程,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家精神,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下面是活動視頻感謝天泉草業的熱情接待   視頻背景音樂,主要使用手風琴,因為表現90後俊男美女的浪漫與活力,手風琴當仁不讓。手風琴最經典的當然屬於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