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大話君:秋深月影
哈爾濱市道裏區有兩條垂直於松花江的街道,從江邊至友誼路(兆麟公園北門)一段稱井街;從森林街(兆麟公園南門)至經緯街一段稱兆麟街(1946年以前稱水道街)。探其街名的由來,均與昔日秦家崗站內(現哈爾濱站)老水塔密切相關。
圖1、今日道裏區井街
1899年,中東鐵路工程局選址秦家崗修建火車站(現哈爾濱站)和大型機車庫,為給蒸汽機車上水(車站用水),在站內北側建起一座高18米,容量240噸的給水塔。有水塔須有水源井,但秦家崗站地勢高,地下水層深約80米,打井非常困難,而且僅靠少量井也水難以滿足供水需求。於是,工程局把水源地設在松花江邊,通過鋪設地下管道為水塔上水。
圖2、3昔日秦家崗站內老水塔
水源地設在現道裡江邊的井街附近,當時那裡地勢稍高一些,而四周則是雜草叢生的沼澤地。水源地內設大型沉澱井、蒸汽機帶動的抽水泵、伸進江裡的吸水管等設施。沉澱井呈八角形,磚石結構,外徑約7.6米,內徑約7米,壁厚約0.6米。為把井水輸送到秦家崗站內水塔,從井口向南挖溝鋪輸水管道。那時,埠頭區的一些街道尚未形成,筆直的輸水管道一直延伸到秦家崗水塔下面。也就是說,當年的地下輸水管穿過今天的兆麟公園,沿兆麟街向南橫斷經緯街、霽虹街,全長約3公裡。在1906年中東鐵路當局印刷的《哈爾濱道裡平面圖》上,在現井街北側標有沉澱井和水泵房的位置;在1913年中東鐵路當局印刷的《哈爾濱道裡站線路及房屋配置圖上》上,標有沉澱井2個,水泵房一座,在井街北側松花江邊標有過濾進水口。該建築物1980年市園林處修建江畔「公園餐廳」時被拆除。
1901年10月,中東鐵路工程局對埠頭區街道進行規劃,縱向街道垂直於松花江,橫向街道平行於松花江,形成街區。現兆麟公園北門至江邊有井,被稱為井街;兆麟公園南門至經緯街地下有水道,被稱為水道街。1946年3月9日,抗日名將中蘇友好協會會長李兆麟將軍在水道街9號被國民特務暗殺。3月15日,哈爾濱市政當局決定將烈士犧牲的水道街改稱兆麟街。
圖4、5今日兆麟街街景(昔日水道街)
新中國成立前,隨著哈爾濱站、機務段機車用水急劇上升,加之井街的井水不能飲用,鐵路當局在水塔附近打了一些深水管井。此後,松花江水位連續下降,井街水源地井水供不應求,輸水管道內汙垢增加堵塞,井街的沉澱井和輸水管道被廢棄,準確時間不詳。天長日久井街的井被髒土、垃圾、爐灰掩埋。建國後,鐵路部門相繼在松花江小九站、四方臺再建水源地,鋪設大口徑輸水管道,設大型過濾蓄水池,通過大馬力水泵揚水,繼續為老水塔供水。
圖6、昔日中東鐵沿線機車上水場面
1997年4月,哈爾濱機務段最後一臺蒸汽機車退役,內燃機車承擔車輛牽引。內燃機車無需上水,老水塔退出歷史舞臺,於1998年前後被拆除。老水塔舊址在哪裡?假如在哈站北廣場伊維爾教堂與南廣場候車大樓之間畫一條直線,老水塔的坐標點應在這條直線的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