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別的安檢或者高技術的硬體,真的能降低醫患糾紛中的人身傷害風險嗎?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吉林網
1月13日,陝西省人民醫院相關工作人員透露,考慮到醫院床位多、人流動量大的實際情況,為保證醫院內的醫患安全,該院已購買一批報警手環,並將其中的一部分投入使用。除報警手環外,該院正規劃一系列安保措施,比如在病房安裝報警按鈕等方式,進一步維護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安全。
民航總醫院傷醫事件發生後,不少地區的醫院開始關注升級安保措施。其中,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實行「先安檢,後看病」措施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為進一步加強平安醫院建設,提升醫務人員的安全感,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走在全區前列,率先在人流量較大的正大門配備了2道安檢門和必備的金屬探測儀,這一舉措得到了醫務人員的紛紛點讚。然而,在開展醫院安檢首日,查獲的各類刀具就有10多把,其中還包括1把管制刀具。
在醫院裡,既然傷醫案頻發,安保升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這些日子,從「先安檢、後看病」再到黑科技的報警手環,良苦用心無非就是降低醫護人員的從業風險。可以想見的是,類似創意可能還會屢見不鮮,而「武裝到牙齒」的舉措,也必然會成為院方「自保」的預算支出。
只是,高級別的安檢或者高技術的硬體,真的能降低醫患糾紛中的人身傷害風險嗎?「持刀刺砍」是暴力傷醫,「拳腳相向」也是暴力傷醫。有些「作案工具」固然可以屏蔽在醫院之外,患者及家屬本人呢?
當然,從概率上說,這些技防措施,顯然不是毫無用處。只是,我們在談論它們的「益處」的同時,不能不談談其自身的風險隱患。比如,它顯然增加了醫院的成本支出;又比如,它可能增加了患者看病的前置義務。
更要命的是,這些大張旗鼓又觸目驚心的安保配置,營造出一種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危機氛圍——它時刻提醒公眾,此處危機重重、矛盾深深,隨時有性命攸關的博弈在發生。如果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這種負面暗示,恐怕不是調和醫患矛盾,而是在提醒情緒不當的當事人,「拼命」也是訴求表達的態度。
安保當然是必須的,因為風險無處不在。但是,安保終究是效能有限的,因為它畢竟是「事後諸葛」,有時也會過猶不及。保障醫護人員安全,除了必要的技防手段之外,更要緊的,還是讓每個去醫院看病的患者及家屬,都自覺成為醫患人員人身安全的守護者、助力者,這比之於令人生厭的「有罪推定」或冰冷的技術手段,或許要靠譜很多。
更重要的是,當下的醫患問題,除了暴力犯罪之外,更多的還是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對稱的問題。公共治理靠賦能的制度幫醫患人員練就好「金剛罩鐵布衫」的本領,這是比安檢或者手環更關鍵、更迫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