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記住兒科臨床常用的一些計算公式,我寫了這篇文章,發到丁香園共享。提醒:公式只是參考,臨床是有變化的。
每日尿量(mL) = (年齡-1) × 100 + 400
2~10 歲身高 (cm) = (年齡 × 6.5) + 76
胸圍 (cm) = 頭圍 + 年齡 - 1
體重 ≤ 30 Kg 兒童體表面積 (m2) = 體重 (kg) × 0.035 + 0.1
體重>30 Kg 兒童體表面積 (m2) = [體重 (kg)-30] × 0.02 + 1.05
兒童體表面積 (m2) = 0.007184 × 身高 (cm) 0.725 × 體重 (kg)0.425
兒童體表面積 (m2) = 0.0061×身高 (cm) + 0.0128 × 體重 (kg) - 0.1529
1 周內新生兒血漿滲透壓 = 5 + 1.86 × 血清鈉 (mmoL) + 2.8 × 尿素氮(mg/dL) + 葡萄糖 (mmol) ÷ 18
5% 碳酸氫鈉 (mL) = (-BE) × 0.5 × 體重 (kg)
5% 碳酸氫鈉 (mL) = [ 22-實際碳酸氫鹽 (mmol)] × 0.5 × 體重 (kg)
單純失水型高鈉血症需水量 (L) = 0.6 × 體重 (kg) × [ (患兒血清鈉 mmol/L÷140) - 1 ]
低鈉血症所需鈉 mmol = [ 130-測得血鈉 (mmol/L) ]×體重 (kg) × 0.3
所需 3% 氯化鈉 (mL) = [ (125-血清鈉) mmol/L × 0.6 × 體重(kg) ] ÷ 0.5
註:3% 氯化鈉每公斤體重 12mL 提高血鈉 10 mmol/L。
陰離子間隙 (AG) = [ Na+ ]-[(CL-) + (HCO3-)]
腎衰指數 = [尿鈉 (mmol/L) × 血漿肌酐 (μmol/L) ] ÷ 尿肌酐 (μmol/L)
濾過鈉排洩分數 = 尿鈉 (mmol/L) × 血漿肌酐 (μmol/L) ÷ 血清鈉 (mmol/L) 尿肌酐 (μmol/L)
內生肌酐清除率 (CCr) = 尿肌酐 (Cr) × 每分鐘尿量 (mL/min) ÷ 血 Cr 濃度
Schwartz 計算公式測算 CCr = 身高 (cm) ÷ 血Cr (μmol/L) × K 值
註:K 值 2 歲以下為 39.8,2~12 歲為 48.6
說明:有囊導管比無囊導管內徑小 0.5~1mm (號),嬰幼兒一般選擇無囊導管,年長兒選擇有囊導管,經鼻插管深度比經口增加約 3 cm。
(1) 乘 6 原則
(2) 乘 3 原則
(3) 乘 0.1 原則
(4) 乘 0.05 原則
(5) 需加入某容量液體的藥物劑量 (μg) = [60 × 液體容量 (mL) × 體重 (kg) × 藥物輸注速率 (μg/kg.min)] ÷ 輸液速度 (mL/h)
(6) 需加入某容量液體的藥物劑量 (μg) = [液體容量 (mL) × 體重 (kg) × 藥物輸注速率 (μg/kg·h) ] ÷ 輸液速度 (mL/h)
兒科除了以上公式還有許多需要記住的內容,比如潮氣量、吸氣時間 (Ti)、頭圍、冠狀動脈內徑、改良的 Glasgow 評分法、患兒死亡危險性 (PRISM)、換血量、靜脈營養的計算等。
編輯 | 周萌萌
題圖:視覺中國
推薦閱讀:這種腹痛患兒,是我夜班最怕遇到的情況之一
#注意#
打開微信欄「主編推薦」和「疾病搜索」,看文章更方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