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爆竹辭舊歲,點點梅花迎新春。」春節已經來臨,年味絲毫未減。總會有那麼一個時刻,被某個細節戳中,讓你意識到「哇,這才是我熟悉的春節」。
或許是大街小巷上循環播放起「恭喜你發財……」,或許是大街上悄然亮起的紅燈籠,或許是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都放起了鞭炮,又或許是拿著大包小包的東西看望長輩……哪個瞬間會讓你感到熟悉,又是哪個瞬間讓你開始懷念春節團聚?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這是高潮期;往後一直要延續到二月初二龍抬頭,這是尾聲階段。前後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
時間長,活動內容必然就十分豐富。從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開始,一年活動就接踵而至,例如祭灶、辦年貨、除塵垢、貼春聯、掛福字、做年菜、祭祖神、祈福貴、放鞭炮、驅邪祟、包餃子、團圓飯、壓歲錢、拜新春、吃元宵、觀龍燈、猜燈謎、看花會……
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逐漸積累的民風民俗。
我還記得小時候,一進入臘月,就開始期待著過年,每當看到大街小巷上張燈結彩的掛起大紅燈籠和對聯,聽到街坊鄰居見面時都會問候的新年好,串親戚時被親戚問東問西……我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童年記憶裡的過年片段,雖久遠卻深刻。
以前的新年是充滿煙火聲的,煙花對於小時候的我們來說,就是春節最重要的儀式感之一。現在的新年雖然少了煙花,但有了更多安靜的時間,這對於鮮少團聚的家來說多珍貴。我們不再燃燒爆竹驅逐年獸,但仍然保留除夕夜一家人坐在一起看電視的溫馨。
以前是嘴甜拜年拿紅包,現在是微信群裡搶紅包。大家憑手氣搶紅包。搶得多的美滋滋,搶得少的一邊羨慕一邊起鬨著「再發一個」。到最後無論搶多搶少都是一樣的開心。「搶紅包」似乎也成為了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
以前在臨近零點前,早早的拿起手機,編輯好祝福語,掐著春晚主持人的倒計時,等著挨個兒發祝福消息。現在拜年消息的方式就五花八門了,無論是微信還是qq都可以群發祝福,少了慌慌忙忙的打字,多了可愛的表情包,祝福還是一樣的味道。
現在的年味是街頭裡的人間煙火味,是各種為人們擁有幸福年的辛勤勞作,或是大街小巷裡看望親友的人群身影,又或許,在這個數字時代,是電視屏幕裡歡騰的晚會,是群聊裡應接不暇的紅包。這每一份熱鬧,都藏著年的氣息。
今年的街道與去年相比似乎安靜了些,交通樞紐也不再人頭攢動,擁擠忙碌。對不少人來說,今年又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疫情讓回鄉之旅困難重重,也讓我們過年的方式不得不做出改變。為響應疫情防控,不返鄉,原地過年,成為很多人主動或被動的選擇——這樣的決定是對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同時也能讓珍惜的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更加心安。
也許今年缺少了風塵僕僕歸家後的第一個擁抱,又也許缺席了一頓熱熱鬧鬧的闔家團圓飯,但即便身在異鄉獨自守歲,年,還是要有儀式感,心也總要系在一塊。
即使沒有花花綠綠的裝飾,也沒有挨家挨戶串門的熱鬧,但春節前忙忙碌碌的準備,春節後一個又一個的活動,只會讓年味有增無減。我們現在省略了很多過年的習俗,嘴上說著「每年都一樣,沒什麼意思」,但內心裡卻依然對這個我們種在心底裡的一天滿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