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反戰電影,總會想到的是《拯救大兵瑞恩》裡對戰爭自身的深省,或者是《鋼琴師》中人性的光芒。但有一部很獨特的反戰片《狐步舞》把戰爭和士兵的故事講得荒誕不經,又令人深感無力,一舉拿下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同時,它也被以色列文化部點名批評。原因可想而知,戳到國家痛處了,有損國家形象了。
眾所周知,狐步舞是一種舞蹈類型。在本片中,狐步舞不僅是一個隱喻,一個象徵,更成為了全片的結構。雖然是反戰片,但《狐步舞》並沒有刻意展現戰爭慘烈的一面,在描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之餘,加入荒誕的喜劇場面。
儘管是戰爭題材,影片並沒有正面描寫戰場前線。你看不到大場面的戰爭戲,甚至連一個敵人的影子都沒出現過。全片故事發生在兩個場景:富人夫婦的家裡、兒子駐守的關口。通過這兩個遠離戰場的地點,來講述戰爭帶來的殘酷。
故事的開頭,富人夫婦被告知自己的兒子在戰爭中犧牲,隨後兩人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中。母親得知消息後當場暈厥,被軍方注射治療藥物後深度昏迷。父親充滿血絲的眼睛特寫、一個人在衛生間從沉悶到爆發的過程,這些細節沒有配樂修飾,讓你感受到親人歇斯底裡的狀態直戳內心。
畫面的另一邊,是兒子所在的「前線戰場」。本以為會是炮火連天的戰爭場面,卻顯得出奇地冷清。兒子和另外三名士兵,把守著一條道路,每天的工作就是給定期經過這裡的一頭駱駝開閘,以及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對經過的行人例行檢查。十幾歲的年齡,生活在髒亂的貨櫃裡,每天重複著單調的生活。
和這些髒亂的物質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對外部世界的嚮往。破舊的大巴,印著女星的頭像,乏味的工作,他們抱著槍跳著狐步舞;枕邊的遊戲機和身上的美人魚紋身,都在告訴我們:脫了軍裝,他們和很多觀眾一樣,是應該享受自由和個性化生活的年輕人,戰爭讓他們的生命發送了改變。
後來,男孩在一次檢查中遇見了一個女孩,四目相對時,他內心被壓抑已久的荷爾蒙終於釋放出來,但一個轉眼,女孩因為不小心把一罐啤酒丟在了車外,瞬間就被當成恐怖分子擊斃。看到這裡,觀眾剛剛被一點曖昧的情愫打動,隨即又被完全摧毀,每個人的心情都和男孩一樣,看到美好的東西在眼前消失。
家庭和前線,兩個看不到硝煙的地方,兩個小到在地圖上完全看不到的地方,聯繫起來就成了戰場殘酷的最真實寫照。
狐步舞這個片名,第一次出現這個舞蹈,是在第二幕開頭,士兵在孤獨的道路上隨著背景音樂跳起來。狐步舞蹈是結婚典禮上、宴會上和社交會上的流行舞蹈,結婚新人通常選擇一支狐步舞蹈或者一支浪漫的華爾茲舞蹈作為結婚典禮上的第一支雙人舞蹈。原本歡快的舞蹈,在荒涼、悲情的環境中上演,反諷意味十足,也批判了亂徵年輕人的醜惡現象。
影片中,兒子口述了爸爸講的最後一個睡前故事,不僅曲折離奇,還充滿隱喻。色情雜誌,紋在身上的斷尾美人魚,被壓抑的青春,戰爭給年輕人精神上的摧殘,直勾勾地展現在你的面前。
對於此時此刻的內地觀眾而言,我們在和平年代生活久了,戰爭在我們印象裡已經變得越來越碎片化。這部以色列影片,讓你看到此時此刻,我們的同齡人正在經歷的那些難以想像的故事。
《狐步舞》中的悲劇帶有幾分古希臘悲劇的色彩,而父親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兒子同父親一樣,一次意外讓一車的人命死於他的槍下,也經歷了濫殺無辜後的心理掙扎。
父與子,前腳後腳都踏入了命運的悲劇,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而要遭受循環往復的災難。荒謬嗎?戰爭就是如此荒謬,它讓太多生命就這樣白白犧牲。我們所嚮往的生活,也許只是一個沒有戰爭的世界。
戰爭、劇情 | 112分鐘 | 以色列 | 2017年導演: 塞繆爾·毛茨點擊文末 「點讚」 「在看」
這樣就永遠不會失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