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記者前來採訪,劉美芳的兒媳婦王銀芳出門迎接,所經之路,鄰居都會問問一句:「銀芳啊,劉媽媽最近身體好的吧?」「喊她來我家坐坐啊。」在村裡,鄰裡習慣喊劉美芳叫「劉媽媽」,對她的讚譽和認可不難發現。她先後做過接生員、村婦聯主任,辦過斜橋第一所幼兒園。1960年,時年26歲的劉美芳被評為江蘇省三八紅旗手。
1933年,劉美芳出生於張家港一個貧窮的家庭。剛出生不久,她就被送給養母一家收養。幾經周折,又跟隨養母一家人從張家港來到我市斜橋鎮新華村定居。
雖然劉美芳沒怎麼上過學,卻曾是聞名新華村一帶的「接生婆」。她回憶,20歲左右的時候,她就開始接生了,一直到60歲後才「退休」。當年,她丈夫在外地工作,家中育有兩個孩子,劉美芳一個人支撐起家庭,白天出去幹活掙工分,晚上就去夜校學習識字,回來還要看接生相關的書籍,自學接生技術。
因為接生技術愈發嫻熟高超,遠近的村民都信任劉美芳。雖然接生不是劉美芳的主業,但是不管幹活多苦多累,只要一聽到有產婦要生產了,劉美芳還是不顧疲憊,背上醫藥箱就去救場。那時村裡沒有路燈,全憑著一點月光在農田裡摸索著前行。「尤其是冬天,有時候走到產婦家,手已經凍僵了,只能放懷裡焐熱了再開始接生。」有時產婦生產不順利,劉美芳整夜都不能休息。但她從沒抱怨過苦和累,接生的主家給她錢,她就上交到大隊,自己不拿一分一釐。接生的人家窮,喝一碗稀粥,也算是領了心意。村裡人都被她感動,慢慢地,「劉媽媽」的稱呼在新華村就流傳開了。
40多年的接生生涯,劉美芳已經記不清接生了多少個孩子。她回憶說:「忙的時候,一天接生兩三個孩子都有,上一個沒接完,下一個就又找上來了。」 劉美芳的兒媳婦王銀芳說,這麼說吧,很多人家兩代人都是婆婆接生的。按照靖江的習俗,每次接生都要給接生婆送喜蛋。劉美芳家的喜蛋常常多得堆不下,她總是全部送給周圍的鄰居。在那個資源緊缺的年代,劉美芳有什麼吃的用的,也都是第一時間想到別人。
這些年,劉美芳接生時從未出過一次事故,她憑藉過硬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迎來了無數生命的誕生。劉美芳說,有次去一戶人家接生,發現產婦胎位不正,無法順產,建議家人把產婦送到醫院。一開始那家人都不相信。送到醫院一檢查,發現急需剖腹。所幸手術及時,母子平安。劉美芳說:「接生時總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但是想到事關兩條生命,再大的壓力也要頂住。」
1955年,劉美芳被推選為新華村第一任婦聯主任,1958年,黨中央在《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公社「要辦好託兒所和幼兒園,使每一個孩子比家裡生活的好,教育的好」。她積極響應號召,帶著村委工作人員一起,風風火火開起了幼兒園,這也是斜橋地區的第一個幼兒園。附近新港村、新民村的家長一聽說新華村辦了幼兒園,也都把孩子送來。當時幼兒園只有三個工作人員,卻要照顧四十多個孩子。但劉美芳一點也不馬虎,照顧孩子、打掃衛生、洗尿布全都不假人手。幼兒園是公辦性質的,由公社出資。劉美芳把幼兒園的每一筆帳都算得清清楚楚。有人說,這可是個肥差,能拿不少油水,她都不為所動。劉美芳覺得,家長把孩子放在這裡照顧,就是對她們的信任,自己不能辜負這份信任。1960年,因幼兒園的工作成果顯著,劉美芳被表彰為江蘇省三八紅旗手,前往南京領獎。
王銀芳對婆婆的較真也深有感觸:「當時哥哥張林坤在船廠工作,不少人來找哥哥想行個方便.婆婆聽說了總是告誡哥哥不能貪圖別人給的好出,做事要憑良心。」一直以來劉美芳都嚴格要求自己,規範好言行舉止,給孩子們做好榜樣。
現在年紀大了,劉美芳還是閒不住。幾年前鎮裡拆遷,劉美芳自告奮勇去給拆遷隊做飯,一分錢不多拿。家裡人都覺得太辛苦,不讓她去,劉美芳總說:「為大家服務,我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