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愛泛濫
代表人物是《乘風破浪的姐姐》裡的伊能靜,她自稱「小媽」,說隊友「很像我的孩子」。泛濫的母愛常常令人窒息,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孩子,對周邊家人朋友依然是一幅我是全世界的媽的姿態。
// 控制欲爆棚
代表人物是《隱秘的角落》裡的周春紅,逼自己兒子喝牛奶那一幕令人窒息:「你怎麼還不喝?有這麼燙嗎?」
代表人物是《小歡喜》裡的宋茜,她苦口婆心地勸告女兒:「如果你連高考都考不好,哪還有什麼人生啊?」與其說是說教,更準確的說是打擊,用將來的人生脅迫與威脅。
代表人物是《小歡喜》裡的童文潔,她如此衝兒子發火:「你沒錯,我錯了,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用親情來綁架常常屢試不爽。媽味取褒義還是貶義,在於是否適度。適度的媽味,是溫暖、包容、愛與安全感;溢出的媽味,是用溫柔以壓抑,用關心以束縛,給人帶來緊張與不安。這裡的「兒味」,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通俗指的「社會巨嬰」。適度的兒味,是溫情、感恩、愛與責任感;泛濫的兒味,則是用親情來綁架,用逃避來索取,將周邊人的照顧、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並習以為常。// 一直在躺著,從未躺贏過
讓自己舒服是他們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敬意,對學習、工作之外的大多數事情都有濃厚的興趣,多半時候沉醉消遣娛樂。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止那一顆想贏的心,可一旦落實到想贏的方法論上的時候,偷懶則是他們對自己最溫柔的妥協。
兒味的形成中多半少不了媽寶的成分,於是在他們的認知裡似乎「全世界都是我媽」,都該無條件的圍繞著自己打轉。所有人都該照顧到他們一觸即破的少女心,否則便是對他們「毀滅性」地打擊。「我沒錯,錯的是你和這個世界」。他們總有無數的理由為自己辯駁,怨天尤人,而他們永遠正確。甚至向來笨拙的口齒為自己狡辯時,甚至都變的伶俐了起來,一幅「我就這樣,你能把我怎樣」的姿態。無論是母親對子女的「媽味」,還是行為處事之間透露的「媽味」,準確的說,應該是「沒有辦法討厭」,只能用「煩」來形容。因為我們深知,「媽媽們」盡心盡力付出,甚至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他們的出發點都因為是熱心、善良、或者是愛,同時也是她們操持家庭與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平衡與選擇。當然,如果想要沒有「媽味」,還需要重新擺正位置,調整心態,站在雙方平等的位置上交流。
而對於「兒味」,「社會巨嬰」的問題從不罕見,遍布各行業年齡。這類味道和媽味截然相反,兒味是怯懦的具象化,害怕現實,逃避責任,沒有動力。外部作用力常常是無效的,就好像永遠也叫不醒裝睡的人。「兒味」的消退離不開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覺醒常常來源於外部的強壓,如化繭成蝶。一味的退讓、包容、諒解最終只會導致「兒味」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