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平(福樂依德 重慶萬州)
圖|網絡
臘八節,我和妻子用帶著兩大保溫飯盒,用爸媽健在時的餐具,盛上我們第一次獨自熬製的臘八粥,敬獻給逝去的爸媽——我強忍著就要噴出的眼淚,而妻子則還在臺階上就掩不住淚水,嘴裡念叨著:媽媽,嘗嘗我們的手藝吧,我總想念著您熬製的臘八粥裡的『媽媽味』啊!
半個多月前,妻子就念叨著:媽媽走了,今年的臘八粥可就只有我們自己動手做了,可是我總擔心我們做的臘八粥裡,沒有了『媽媽味』了!
何嘗不是呢?這些年不論是春節、端午還是中秋,凡是需要在家做的美食,都是媽媽在操持,我們早養成了對媽媽的依賴,連舌尖兒都依賴媽媽做的——「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啊!
去年臘八節時,媽媽已經重病住院,我們原本準備著只讓媽媽做做顧問,參考「小紅書」,自己動手熬製臘八粥,但媽媽說:她沒辦法去買那些材料了,但還是她來做!於是根據她開出的清單,到超市裡買回來所需要的食材,我們只是做了前期準備。在臘月初八這天,我們攙扶著她,在病房裡用電飯煲、電磁爐、微波爐,從燒水、淘洗和添加食材……甚至餐桌上的硬菜都是媽媽做的。
這次過臘八節,遠在大連的弟弟一家、在上海的外侄女小兩口、在珠海的女兒,都打飛的趕了回來----大家都知道:這次團聚一起不僅僅是過臘八節、不僅僅是吃一碗媽媽(奶奶、外婆)做的臘八粥,以往都是她老人家精心準備熬製的臘八粥,但這個臘八節、這一碗臘八粥,或許就是她老人家給我們的『絕版臘八粥』了,大家都希望將這碗『臘八粥』裡的『媽媽(奶奶、外婆)味』永遠留住!
雖然臘八節在一年中不算大節氣,但從它開始,春節的腳步聲就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鏗鏘了,所以無論大人小孩,都把這個不算大節氣的節日過得很隆重。甚至在我們小時候,大人們也都從這一天開始,不再為農活忙碌,而是更多地備年貨、打揚塵,從裁縫鋪裡取回我們盼望的新衣服了,甚至人們殺年豬吃刨豬湯、做香腸的也越來越多了。
只不過那時候,臘八還意味著我們進入寒假模式了,無需再在天寒地凍中上學;剛殺年豬,也沒有割豬草的壓力了,而可以肆無忌憚地走東家串西家地吃刨豬湯打牙祭、或者跟小夥伴們盡情玩耍,做自己平時想做、想玩兒卻不敢做、不敢玩兒,沒時間做、沒時間玩兒的事情了。當然,大人們就是準備過年,做生意的,也就是日常事情、或收收欠帳、還還欠款、跟合作夥伴們借著吃刨豬湯的機會,喝喝酒打打牌、聊聊感情和生意合作。
臘八節,無論大人孩子,都進入最輕鬆、最愉快的模式。
當然,現在不同了。
雖然臘八粥也是人們臘八節裡比較看重的,但此臘八粥則早已非彼臘八粥了。臘八節吃臘八粥,更多地是表達人們的願景,對來年更美好的期盼。甚至臘八粥許多也並不非要自己動手做了——大街小巷裡的許多小食鋪裡,也都製作、銷售八寶粥,甚至從大超市到小賣部裡,都有鹹的、甜的,易拉罐的、利樂包的、南方口味、北方風情的八寶粥,以致它們都日益演變成了人們的早餐食品或小吃飲品。
只是這種流水線出來的八寶粥或臘八粥,早已沒了自己動手的成就感和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儀式感和溫馨,更沒有濃濃的「媽媽味」了!
哎!去年的臘八,去年的臘八粥,在我們家成了絕版!但去年那碗臘八粥裡濃濃「媽媽味」的臘八粥味道,永遠留在了我們一家人的心底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