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年味?
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燒煙架飄進鼻內的一股香火味;就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釀豆腐;就是到梅城老街人擠人採購年貨的那股子熱鬧和歡樂;就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開始……這就叫年味。
今天,是農曆臘月初一,大寒。進入臘月就是進入過年的節奏了。日報君推出「尋找梅州客家年味」專欄,帶你尋找或在記憶中、或還在現實中的客家年味。都說現在的年味淡了,唯有經過一番回味,方知「年味」這東西,或濃或淡,「年」都還在那裡,期盼團圓的心都還在那裡。
盼望著,盼望著,腊味晾起來了,陽光下,空氣中飄著濃濃的臘香味,年的腳步漸漸近了。
進入冬至,只要天氣晴暖,陽光燦爛,客家人就開始準備過年的食物了。這些食物統稱為「腊味」,腊味算得上是梅州人最早準備的年貨了,主要有臘肉、臘腸、臘豬肝、臘魚、臘雞、臘鴨等。在過去,中原戰亂,客家南遷,客家先人定居在人煙稀少的山林地帶,由於食不果腹,他們經常要在森林裡打一些野味來維持體力,有時候野味沒有吃完,又難以保存,於是學會用鹽醃製起來,以便在食物稀缺的情況下保證食物的來源。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改進,久而久之,這種用鹽醃製肉食的方法慢慢在客家飲食文化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即使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客家人做腊味的習俗也一直保持著。
客家腊味的臘法很講究,比如臘豬肉,要選半肥半瘦的五花肉切成條狀,因為全瘦臘肉曬乾後如同嚼樹皮,全肥臘肉又無嚼頭,且不利於健康。臘肉配料主要有高粱酒、生抽、鹽、白糖、胡椒粉等,可根據個人口味適當調配。為了入味,製作腊味時,要先將全部配料拌勻,再把五花肉放進去醃製12 小時以上,然後用棉線掛起,風乾半個月左右,腊味便可食用了。其他腊味的製作方法大同小異,只不過臘腸是將豬肉剁碎灌進腸衣,因此又叫 「灌腸」,豬肝在醃製時要用重物壓實,吃的時候口感更好。所謂腊味,一定要等它慢慢風乾才具特有的臘香味,近幾年肉販自製腊味出售,為了經濟效益,多數是在烤房裡面烤乾的,味道可大不一樣。
吃的時候,腊味可以蒸好後切片、斬塊上盤,比如把臘肉切下一小塊洗乾淨蒸熟,然後切成薄薄的一片片,擺在盤子裡,看起來黃燦燦、油亮亮,吃起來肥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瘦肉堅韌耐嚼,口齒留香,令人回味無窮。腊味也可以配上時令蔬菜小炒,比如豌豆炒臘肉,看之翠色滿盤,聞之清香撲鼻,令人食慾大振。
來源:梅州日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網編: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