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民眾看病是可以隨便選擇醫院的,這種狀況與大陸目前是一樣的。為了提升效率及促進醫療院所提供醫療服務內容的差異化與分工合作,臺灣衛生管理部門用市場和引導的方式推進分級診療。
用市場的手段,鼓勵分級看病
在臺灣首診掛號去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和診所價格是不同,到醫學中心掛號即使看小病或慢性病亦比到診所貴很多。臺灣衛生福利部於2017年2月18日正式公告調整全民健康保險保險對象應自行負擔門診與急診費用:
(一).經轉診至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部分負擔分別降為170元和100元。
(二).未經轉診至醫學中心部分負擔,調至420元。
大醫院幫助小診所,提升小診所的信賴度
以臺北榮民總醫院為例,臺北榮民總醫院為響應分級醫療政策,提升區域內醫療服務水平,提供轉診連續性照護,邀請社區醫療群診所建立雙向轉診合作制度,反應十分熱烈,截至2017年2月13日已有50家診所完成合作籤署。2月13日至洪耳鼻喉科診所(北投社區醫療群)、黃正宏診所(磺溪社區醫療群)、李世澤小兒科診所(陽明醫療群)掛牌,未來擬再邀請北投、士林、淡水、蘆洲等社區51家診所參與。
民眾於懸掛「臺北榮民總醫院合作診所」牌子的合作診所就診,如需精密檢查或手術等處置,可持診所醫師開立的「全民健康保險院(所)轉診單」至臺北榮總就醫,家醫、婦產、兒科、急診等科別皆設置「指定轉診醫療窗口」,可快速安排就診,且合作診所醫師可經由臺北榮總「轉診信息平臺系統」掌握轉診病人醫療處置結果,俾利銜接後續診療。
醫學中心如臺北榮民總醫院,通過這種合作方式,延伸服務到基層,一方面履行了醫學中心的責任,另一方面有效鎖定了服務對象。
沒有採取強迫的方式,通過以上引導手段,臺灣較好的實現了分級診療。
資料來源:祥瑞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