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分野與融合:
艾爾曼(Benjamin Elman)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5年12月28-29日
會場:復旦大學逸夫科技樓多功能廳
主辦: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
協辦: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12月28日
8:30—8:40 歡迎致辭
金光耀(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8:40—9:40 主題報告(主持:金光耀)
章清(復旦大學歷史系,代表復旦大學):
晚清士子的「閱讀世界」
何俊(杭州師範大學國學院,代表友人):
中國傳統知識譜系中的知識觀念
呂妙芬(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代表學生):
夫婦之倫:明清儒者的論述與實踐
9:40—10:10 艾爾曼教授講話(主持:呂妙芬)
艾爾曼教授回顧自己的學術生涯及與中國學界之關係
10:20—12:00 第一場:經學與經學史
主持:吳格;評議:黃愛平
湯志鈞(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從「家學」到「顯學」:清代經今文經學的復興與和珅專權
徐立望(浙江大學歷史系):
晚清今文經學復興的「和珅」因素:兼論嘉道之際常州區域文化興盛的原因
張壽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十九世紀傳統經學的知識擴張與典範轉移:從「六經」到「二十一經」
蔡亮(Universityof Notre Dame美國聖母大學歷史系):
有大臣之志:以政治家與官僚的概念框架解讀儒生文吏之爭
14:00—15:40 第二場:科學與知識
主持:張壽安;評議:陸敏珍
韓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南明使臣蔔彌格的中國隨從:教徒鄭安德勒史事考釋
金永植(韓國首爾大學):
Complementing the Confucian ScientificTradition with Western Science:Xu Guangqi’s Slogan and the 「Scientific Burulun 補儒論」
黃興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申報〉與戊戌維新之前日本新名詞在華早期傳播》
曹南屏(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科舉的知識規劃與士子的知識養成
15:50—17:30 第三場:星佔與天文
主持:金永植;評議:韓琦
David W.Pankenier班大為(LehighUniversity 美國理海大學):
Weaving Metaphors and Cosmo-politicalThought in Early China
水口幹記(日本藤女子大學文學系):
關於傳到日本的術數書、佔書
遊自勇(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敦煌寫本P.2683《瑞應圖》新探
趙貞(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宋代天文管理探論
12月29日
8:40—10:20 第四場:信仰與生活
主持:張仲民;評議:水口幹記
夏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範式引導與記憶整合:魏晉南北朝日常生活史建構設想
韋兵(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發奇偉之事於經常之中」:從四川佛教風尚與唐宋思想轉型看譙定《牧牛圖詩》
張麗山(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日本受容中國文化的重層性:以長崎墓地「土公神」為例
孫英剛(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大雁塔為什麼叫「雁塔」:從健陀羅到長安
10:30—12:00 第五場:生活與博物
主持:呂妙芬;評議:遊自勇
於賡哲(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山藥考
潘瑋琳(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
國際網路·地方產業·宗教消費:中西視界下的近代江浙錫箔業
張仲民(復旦大學歷史系):
表達和實踐之間:清末戲曲改良運動的再檢討
14:00—15:40 第六場:家族與國族
主持:於賡哲;評議:黃興濤
黃愛平(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清代理學家方東樹家訓及其思想探析
陸敏珍(浙江大學歷史系):
重寫世界:宋人從家廟到祠堂的構想
楊瑞松(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同胞」與「睡獅」:近代中國國族想像的日本淵源
15:40—16:40 圓桌討論
全體與會學者
主持:艾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