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末至今,北京深陷霧霾困局,在重汙染的橙色預警之下,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專家們來到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呼籲中英兩國專家共同開展專項研究,探尋北京空氣汙染的成因,從源頭出發,治理長期困擾京城的霾。
2017年1月5日,伯明罕大學校長大衛•伊斯特伍德教授致辭。
1月5日,伯明罕大學大氣科學教授威廉•布勞斯 (William J. Bloss)在接受中國日報網等媒體採訪時坦言,如今北京面臨的霧霾問題比1950年的倫敦要更為複雜。
他表示:「當年倫敦霧霾的汙染主要來自於煤炭的燃燒,而當前大城市所出現的空氣汙染,汙染源十分多元,摻雜了細顆粒物等其它物質,具有一定的混合性。我們不僅僅要考慮一次汙染物,還要計入二次汙染物。」
布勞斯教授指出,當前北京面臨的重大挑戰是探尋其空氣汙染的主要成分,以便我們更有效地制定出控制排放的政策措施。
前排左四為伯明罕大學校長大衛•伊斯特伍德教授;前排左五為中國科學院前副院長李靜海教授。
伯明罕大學副校長大衛•伊斯特伍德(David Eastwood)教授也表示,北京當前的霧霾與半個世紀前發達國家所經歷的有所不同,但是中方仍有可借鑑之處。
伊斯特伍德教授提到,當年倫敦之所以能走出1952年冬天「毒霧事件」的陰霾,主要源於三個因素:
"第一點是立法與政策,英國於1956年頒發了《清潔空氣法案》,促進了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
其次,我們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革新,是我們可以使用更清潔的能源與技術;
最後,我們的經濟結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得以調整,這使得很多重工業產業得以減產,這也直接促進了減排。"
與此同時,伊斯特伍德教授指出,空氣汙染問題的解決還依賴於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們應擁有更利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行為。
從去年十一月起,伯明罕大學聯合英國七所高校,與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等中國頂尖院校展開了為期4年的空氣汙染研究,旨在分析北京等地的城市空氣汙染源頭與成因。
該項目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和英國研究委員會等機構共同資助,價值約26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2200萬元。在此期間,研究人員們在北京設立了不同的觀測點,進行霧霾的實地觀測與樣本收集、數據分析以及模型模擬等。
與此同時,伯明罕大學當天還在北京宣布,將與中科院進一步加深合作夥伴關係,為雙方攜手解決中英兩國面臨的重大問題奠定了基礎。兩所院校的環境及地球科學領域的專家們啟動合作計劃,共同在空氣汙染、納米材料和環境基因學(即人類基因健康如何應對環境變化)等領域進行研究合作。
伊斯特伍德教授表示:「能夠與中科院建立夥伴關係,也正說明了伯明罕大學在中國的聲譽正在逐步提升,同時也為伯明罕大學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建立強大國際關係的機會。作為一所全球性的市立大學,伯明罕大學有責任和義務豐富我們的家鄉以及更廣闊世界的生活。」
李靜海教授表示:「環境和氣候都是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各國攜手合作共同解決。伯明罕大學和中科院之間的合作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我希望這次研討會以及其他交換項目能夠將雙方合作推向一個新高度。」
此次研討會是建立在伯明罕大學和中科院的合作基礎之上的。它是中英兩國研究學者戰略合作的見證,並通過長期的合作研究、教職工與學生的學術交流以及新科技的研發,推動中英兩國環境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