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天祝縣朵什鎮旱泉溝小流域生態治理示範點,山楊、沙棘、雲杉、榆樹、黑酸刺、檸條等各類蕎灌林草鬱鬱蔥蔥,各種飛鳥、小動物在林間嬉戲玩耍。在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以前,這裡半山坡上還是農田,農牧民們靠天吃飯十年九旱,沒有多少收成,村民修房子做飯都要上山砍柴,加上過度放牧,山上的樹木和山草越來越少,村子附近的天然林遭到嚴重破壞,到處是黃土裸露的山頭,旱泉溝也因此而得名。通過治理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快來圍觀!
如今走進烏鞘嶺林區旱泉溝小流域生態治理示範點,幾乎看不到裸露的荒山,初冬時節群山浸染份外妖嬈美麗。
初冬的祁連山雪景
當地護林員和老百姓也共同見證了這裡的生態變遷
烏鞘嶺自然保護站站長 吳鴻文:在這個小流域綜合打造過程中,主要採取就是封、造、護這三個措施,「封」採取的就是封山育林措施,「造」就是依託退耕還林進行人工造林,還有退耕還草。「護」就是日常的管護,通過採取修築圍欄設施進行管護。我們現在從山上看到的,就是山楊和樺樹,這個也是通過封育以後恢復起來的幼林。通過鄉政府和我們林業兩家齊心協力,一同進行管護,所以形成了現在的這個治理效果。
我市祁連山南部山區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之後,工作重點就是加強林地管護,護林員們在日常管護的同時,經常深入農戶大力宣傳保護生態的重要意義,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烏鞘嶺自然保護站茶樹溝資源管護站站長 周宏才:我們也經常到群眾中去宣傳護林防火,保護森林,還有一些野生動物保護法。每到一戶,他們對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森林防火條例都特別清楚。
烏鞘嶺自然保護站站長 吳鴻文:下一步我們就是緊緊依靠小流域綜合治理示範點,大力開展荒山造林,植樹造林活動,繼續實施封山育林,達到植被快速恢復的目的,防止亂砍亂伐,防止森林火災的發生,確保我們以後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
記者 張興玉 王華賢
清粼粼的水 藍盈盈的天
旱泉溝小流域生態治理示範點是我市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區生態保護建設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面對我市生態保護點多面廣的嚴峻形勢和繁重的生態環境建設任務,我市不斷加大祁連山南部山區山坡耕地、宜林荒坡地、天然林林緣區退耕還林(草)工程建設力度。如今,全市老百姓的生態意識增強了,水土流失也少了。
來源:武威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