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11月20日專電題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柿餅幾乎都上了一層好看的白霜,特別能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慾。然而業內人士透露,天然上霜的柿餅其實只佔一小部分,柿霜其實多半都是人為添加的。
柿餅不上霜 銷售受影響
恭城瑤族自治縣是公認的廣西生態水果生產第一 大縣和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是農業部認定的全國唯一的「中國月柿之鄉」,這裡的綠色水果基地每年出產大量鮮果脆柿和柿餅遠銷國內外。在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下,恭城每年生產近1.5萬噸柿餅,「恭城月柿」以肉紅透明、絨質柔軟、清甜芳香在國內享有盛譽,在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也很受歡迎。
眼下正是柿子上市的高峰季節。記者近日在恭城縣水果批發市場看到,剛收上來的柿餅色澤暗紅呈半透明狀,十分誘人,但基本都沒帶霜。雖然正逢圩日,但絕大多數鋪面大門緊閉,偌大的市場內只有少數幾名外地經銷商在組織工人包裝柿餅,顯得比較冷清。恭城鎮樂灣村一位農民說:「今年不知道怎麼回事,往年這個時候每逢圩日外地老闆帶車過來收購柿餅的特別多。」
正在市場了解情況的恭城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唐祖力對記者說,今年恭城開始對柿餅人工「打粉」上霜問題進行控制,最近工商部門暫扣了一批經過「打粉」準備外銷的柿餅,許多經銷商轉而到周邊尚未明確禁止「打粉」的地方,這對恭城本地的銷售產生了一定影響。
柿餅普遍被人工「打粉」
原來,鮮柿經過製作成柿餅後長時間置於陰涼的地方,大部分柿餅糖分會自然沁出形成一層白霜,由於柿霜對潤喉潤肺有一定功效且口感好,消費者對上了霜的柿餅情有獨鍾。隨著近兩年大量沒有上霜的柿餅紛紛上市,一些經銷商開始琢磨採用增白類食品用添加劑進行人工「打粉」,以迎合市場需求。
收購商龔運動稱,目前柿餅上使用的添加劑主要是食品用鈦白粉,又稱白色素,在北方一些柿餅產區,這兩年人工「打粉」也比較常見,其每公斤售價往往要比不「打粉」的柿餅高出1元到2元,一些地方的柿餅不「打粉」就賣得不好或賣不出去。
據唐祖力介紹,食品用鈦白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鈦,美、日等一些發達國家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把食品用鈦白粉作為食品添加劑。人體對食品用鈦白粉不吸收、不積累,食用鈦白粉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無致癌危險。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076-1996)規定,用於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為每公斤2克,用於涼果最大使用量為每公斤10克。
維護品牌信譽 政府加強監管
素以生態農業、綠色水果立縣的恭城縣委、縣政府意識到,「恭城月柿」品牌千金難買,儘管目前「打粉」柿餅還沒有出現嚴重的問題,但長此以往必將對本地產品質量信譽產生負面影響,於是決定從這個收穫季開始控制「打粉」行為,發現人工上霜的柿餅都將抽樣送檢,含量超標的嚴禁進入流通環節。
平樂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陸小春說:「目前國家沒有禁止柿餅使用食品用鈦白粉,我們只是按照《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控制用量,儘可能不讓超標,但大量的柿餅不可能做到批批抽檢,用量控制難度很大。鑑於『打粉』實際上毫無意義,而且造成了正宗質優的柿餅賣不出去,引起市場混亂,我們建議政府應予堅決制止。」
廣西大學食品專家方承志說,食品用添加劑本身並非洪水猛獸,總體上看沒有食品用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問題在於具體到哪一類食品禁止添加哪一類添加劑,或者添加劑有沒有超過標準,也即添加是否「對路」和是否「適量」的問題。
唐祖力提醒消費者,在選購柿餅時可多加留意,通常經過人工「打粉」的柿餅柿霜層鬆散、容易脫落、粘手,上霜的情況很普遍,而自然上霜的柿餅結霜層則不易脫落,不同個體上霜的程度各有差別。(記者張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