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林海講述了這封「處方信」的由來。那是發生在兩周前的一個下午。當時已是下午5點半的下班時間,但林海還剩2個病人。其中一個就是小陳。
這是一位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按照以往,林海用簡單、形象的比喻就能讓病人很好地了解病情,比如將椎間盤比喻成輪胎,椎間盤突出,就是輪胎破了。但等患者和妻子走進門診室,林海才發現夫妻倆都是聾啞人。兩人著急地用手比劃描述病情,林海還是不能很好地了解病情。
看到桌上的處方箋,林海拿起了筆:「做什麼工作的?」
小陳回覆:「開車。」
「是不是很長時間?」
「早上到下午。」
……
問病史、解釋病情、比較治療方法,看病時間花了近半個小時,寫滿了四張巴掌大的處方箋。怕小陳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林海又在紙上畫起了椎間盤和神經,「演示」神經被壓迫、壓破引起疼痛的過程,然後再在電腦上對著磁共振片子比劃手術怎麼「修補」:「針從這裡進去,會在這裡打針,將『輪胎』補起來。」
小陳靠開網約車謀生,由於微創手術後,需要休養數月,他對手術十分顧慮,準備回家好好考慮再決定。但剛邁出診室,他和妻子又再次折返,詢問是否能不住院就手術,以及不手術的後果和注意事項等。進進出出四五次後,小陳終於問清了所有疑慮,高興地向林海豎起了大拇指。而此時,已是傍晚6點多。
林海說,一般門診很忙,一天要看80個病人,再加上20多個治療的病人,不可能有這麼多時間跟病人交流。因此,若是平時碰到聾啞病人,會建議他們去病房找他,或者等他差不多看完其他病人以後再詳細交流。
給另外一個病人做完治療,林海回到家已近晚上8點,早就過了飯點。於是,下午一位患者阿姨送給他的一袋錦粉餃成了他那天遲到的晚餐,並發在朋友圈調侃:醫生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他說,在門診中,他和其他醫生同行們,收到的最多的禮物就是患者們自家雞生的蛋、自家後院種的青菜,以及他們出門前親手做的吃食。
這是每天發生在醫院的小事,也是最溫暖的醫患情。近日,溫醫大附二院拍攝的微電影《背後有你》就講述了一個個發生在醫院的故事:一個攙扶的動作、一個陪伴的身影、一段鼓勵的話語、一個溫暖的紅豆加溫袋、一頂集聚愛心的假髮,拉近了醫患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