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講「連裡」這個地域,較久以前是分段相稱的,即老鴉衝、夏塘衝、塘灣、鳳山、大林口等。關聯「連裡」一詞,民國時有「五都連裡」的說法。究其來歷,始於何時,筆者經查閱相關資料,走訪考察,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種說法是,1945年5月中國抗日雪峰山會戰時,國民革命軍第73軍第77師工兵營某連與當地國民兵、老百姓一起,沿現燈塔、連裡、紙槽、桃坪的老路上、金字山、老鴉衝、夏塘衝、塘灣、鳳山、大林口、柳山、連山坡一帶,修築一條長約10華裡的防禦工事。該連連部當時駐紮於該壟內塘灣的一財主家, 故該壟內當時均被附近軍民叫為「連裡」,「連裡」地名由此稱開,並沿襲至今。
第二種說法是,資江支流渠江的一支稱連溪,是流經我老家水尾底屋邊的一條溪,它發源於雪峰山脈傳說中兩個 「神仙」曾經住過的地方---張良住過的神溪衝和姜子牙住過的姜溪衝,其水分別叫著神溪和姜溪(沅大溪、源頭溪)。兩溪各自緩緩流淌數華裡,在大林口的三角塘會合,始稱連溪,或連理溪、連裡溪。連裡或連理亦或由此得名。
第三種說法是,因連溪在連溪口向東注入渠江,相對而言,現連裡位於連溪口的裡面,故稱其為連裡。
第四種說法是,為避元時戰亂,胡姓應珂、應珠兄弟,元至正元年(1341)從江西遷居現連裡稱塘灣;夏姓希若、希呂於清順治8年(1651),因避清初之亂,自安化探溪分別遷居現連裡水尾底、夏塘衝,胡夏兩姓及塘灣、夏塘衝、水尾底地理上緊緊相連,人際上相互開親,關係很好,故取「《論語》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名連裡或連理。
第五種說法是,1961年成立連裡公社,轄大塘灣、大倉溪、桃坪、大林口、塘灣、水尾底、大安、黃茶溪等自然村,而大林口、塘灣、水尾底相連成塊,又恰居其中,「裡仁為美」,故名連裡村。成立公社時,以連裡命名,駐大林口,1965年遷水尾底(燈塔)。這種說法,與早期的「五都連裡」稱法在時間上相衝突,應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