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緊盯著電腦屏幕,手指不停敲打著鍵盤,臉上逐漸露出一個詭異的笑容,在他始終注視的屏幕上,滿屏寫著「去死去死去死.」
這是韓劇《他人即地獄》的最後一個場景,描述的是主人公尹宗佑從滿是殺人犯的考試院逃出後在醫院醒來的場景,從劇情來看,他應該剛剛完成了一個從社會正直善良男到心理變態殺人狂的巨大心理轉變。而這個轉變的促成者,就是圍繞在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人,從而解釋了該劇的劇名——《他人即地獄》。
「他人即地獄」,最先出現在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的戲劇《禁閉》中,根據薩特的解釋,當我們與他人關係惡化時,我們會因為自己的欲望和眼光受到幹預而變得不自由和痛苦。
劇中,男主在職場上不受同事待見,產生憎恨之情,一怒之下摔了同事的鍵盤並毆打了同事。而在生活中,男主圖便宜入住了一家考試院,入住後才發現考試院裡的每個人都是吃人肉的殺人犯,其中為首的牙醫一眼識別出了男主的變態本性,決心將他轉變為自己的同類人,由此引發了男主深度認識自我的全過程,並最終成功殺掉了考試院的其他人,完成了自我升華,這就是文章開頭一幕的由來。
同類型的影視作品其實已經很多,包括《沉默的羔羊》《漢尼拔》《殺人回憶》等,有趣的是,這一類電影雖和犯罪、暴力等內容密切相關,其魅力之處卻不在於此,而在於其對人性的探討。之前二二為大家推薦了一部劇叫《心靈獵人》,裡面涉及到了一個虐待小動物的情節,並以此分析出,很多連環殺手最初都是從虐待小動物開始。這個情節被複製到了《他人即地獄》中,以此來側面解釋殺人者的心理。
李東旭扮演的牙醫殺人的動機是為了享受一個人在自己手中窒息而死的快感,因此他把除殺人外的其他工作(抓人、處理屍體、做成人肉菜等)都推給了考試院的其他人,因為在他眼裡,其他人都是無法做到享受殺人這件事的「低等殺人犯」。遇到男主後,他敏感地覺察到同類人的氣息,並果斷採取行動,想把男主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而成功的秘訣,就是讓男主體驗到殺人的快感。
這個情節與電影《漢尼拔》中男主漢尼拔想要改造FBI探員的情節類似,不同的是,FBI探員於漢尼拔而言,像是一個「無法打破的小茶杯」,每當漢尼拔以為自己打破了,探員又復原了。而男主於牙醫而言,則是他「最成功的藝術品」。
看到這裡,我們對《他人即地獄》想要討論的內容或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即當人類面對自己最本真的欲望時,是否會屈服?我們或許難以理解劇中「殺人的快感」或人肉的美味之處(儘管這其中都有其內在邏輯),但我們卻都體驗過當你接觸某樣東西並逐漸喜歡上它的全過程。這就是這部劇讓人後怕之處,如果有一天,我們也體驗到了這種快感(或者說是理解了牙醫的心理邏輯),我們是否還願意遵守社會規則?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如果你所處的環境是社會的底層,而你只是一個被社會遺忘的邊緣人物呢?這部劇設定的語境就是如此,一群被社會拋棄的人們,在無人關心的角落,任由自己的欲望滋長,除了殺人,雙胞胎長期虐殺小貓,房東太太長期給老人下藥騙保,眼鏡男經常偷偷進入其他房客的房間以及天天看小黃片.這就有點像我們在人前注意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儘量保持優雅,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卻會享受挖鼻屎、放臭屁的快感吧。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一個變態,只要培育他的土壤已經具備。漢尼拔之所以沒能打碎小茶杯,也許只是因為他沒有找到足夠堅硬的地面。
有趣的是,這部劇雖然提出了這個觀點,卻沒有給觀眾解決辦法,而是留給觀眾自己去思考。一個人之所以會成為變態,是與生俱來的嗎?有研究表明,許多變態天生比常人缺乏共情性,即缺乏同情心,所以他可以做到對別人的痛苦視而不見。也有人說,變態的養成與個人經歷密切相關,一個從小飽受父母虐待的小孩自然不會對父母充滿愛。可見,變態心理和個人性格一樣,具備兩重屬性,自然和社會。要想防止變態的生成,從這兩方面入手倒不失為一個好的思路。
總之,個人覺得《他人即地獄》遠遠超越了讓·保羅·薩特所表達的內容,它不僅僅是討論了人與他人的關係,還討論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甚至是人與規則的關係,儘管有些情節有借鑑其他優秀影視作品的嫌疑,但題材的選取和演員的演技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點,畢竟還有李東旭和男主的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