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微信公眾號「中央政法委長安劍」(ID:changan-j)
「羅冠軍沒有強姦我。」
一句話,13億熱搜反轉,一地雞毛。很多人沒想到自己竟然圍觀了一出「狗血劇」。
今年7月,女博主梁穎發布長文,稱自己與男友羅冠軍第一次約會時,在未徵得其同意的情況下被「強姦」,並表示羅冠軍劣跡斑斑,在大學期間曾有「強姦」別人的經歷。
「羅冠軍」成為網絡熱詞,新浪微博話題閱讀量超13億。
有網友曝光了羅冠軍的真實信息,包括家庭、工作地址、畢業院校等。梁穎稱羅冠軍已向法院提起訴訟,控告其名譽侵權,導致其被重慶富民銀行開除。
沉默了一個多月,8月31日起,羅冠軍發多篇微博長文,澄清與梁穎之間的感情經過與真相。此後,梁、羅二人不斷通過網絡發聲。
羅冠軍稱,自己「已經社會性死亡」,半年搬家3次,工作換了3個,希望公檢法加快速度儘快給自己一個「背書」。
5日,梁穎和羅冠軍各自發布通報澄清事實,梁稱羅冠軍沒有強姦自己,因雙方「沒有處理好分手事宜,才會在網上曝光冤枉羅冠軍」。羅表示,「已放棄了所有刑事控告,民事名譽侵權訴訟正常進行」。
火爆的「強姦」事件徹底反轉。目前,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已受理羅冠軍與梁穎等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一案。
突如其來的道歉和反轉,讓大家都有點蒙,也有點熟悉的味道。劇情總是在反轉,熱情總被潑冷水,在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輿論場,到底還能不能吃瓜?這個瓜應該要怎麼吃?
吃瓜歸吃瓜,底線不能丟。
社交的底線是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的自然延伸,網絡的情緒不應擊穿社會生活公序良俗,即便未曾見面,也一樣要遵循人際交往的友善原則。
當輿論因梁穎的一面之詞驟起,網友一股腦的將憤怒灌注到羅冠軍身上。不僅如此,人肉搜索、家人信息、工作單位等等。羅冠軍的家人無一倖免,遭受了長時間的網絡暴力。
在真相來臨前,再熱烈討論都是為了離真相更近,但前提是應當圈定邊界。這個底線就是,不能突破法律,不能違反人倫,更不應衍生出任何法律之外的私刑。
吃瓜的底線,也是做人的底線。我們都不想,因言傷人,尤其是無辜的人。
亂花漸欲迷人眼,誰能確保所見即真相?
謹慎吃瓜,務必耐心。
在羅梁的事態反轉過程中,情緒是第一位的,事實是第二位的。在信息過載的時代,人們往往更願意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這樣的順位符合人性,沒毛病。
但真相是個多面體,不是你一言我一語的東拼西湊,也不是先聲奪人者勝。我們心裡應深深地清楚,真正的排序應該倒過來,事實第一,情緒第二。
真相散落成無數碎片,藏身於各種細節裡。需要權威機構去多方核實,查找證據,需要縝密的思維和邏輯,將它們還原。
羅、梁各執一詞的時候,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等待政法機關權威的調查結果,請多一點耐心,再多一點耐心。
千難萬難,「佛系吃瓜」最是難。
要知道最著急站隊的,並非「吃瓜群眾」,而是那些煽動大家情緒,以此給自己帶來流量的人。前不久的「譚母案」中平臺方關停了一些營銷號,就是因為他們不負責任地「帶節奏」,用謊言肆意煽動人們對「司法不公」的憤怒情緒。
類似「羅冠軍」「譚母案」這樣的反轉太多太多。其實,真相不明的情況下,所有觀點都只是空中樓閣,情緒對解決問題並無太大幫助,事件本身也無所謂「反轉」。辨明何為完整的事實,保持一份對權威機構的信任,相信真相總會大白天下,就是給自己增添一份「萬花叢中」過的定力。
有了這份定力,才能清晰地看到底線,冷靜地等待真相,只有這樣,那些瓜,才吃得安心。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