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說,成熟的哈薩克屠夫宰牲的本領就如庖丁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把不同部位的肉分解開來,是源於哈薩克人獨特的飲食禮儀:在宴請時,根據來客的身份,會烹煮不同部位的肉,以示尊重。因此,將冬宰肉分解好就顯得極為重要。
在我看來,沒有比馬肉更為美味的食物了。馬肉在按照部位分解之後,要立刻醃製,將鹽撒在馬肉上,肉吸收了鹽分,經過一兩個鐘頭的醃製之後,要將馬肉掛在燻肉架上,在下方用松枝或者果木的柴煙來燻,直到燻幹。然後經過幾天的晾曬,馬肉才能完成燻制。
燻馬腸更是一道哈薩克族喜愛的冬日美食,通常會將馬肋骨切成細長條,用鹽醃製後塞入乾淨的馬腸之中,進行燻烤。製作精良的馬腸肥瘦適宜,經過烹煮後更是充滿誘人的光澤,品嘗起來十分美味。
冬宰肉的烹煮並不複雜,更多的在於保持肉質的原汁原味。在清水中加入馬肉、馬腸,烹煮數個小時,並加入土豆、胡蘿蔔等作為輔料。在此期間,主婦通常會將和好的面擀薄,切成細長、筋道的麵條。撈出肉後,在原湯中煮麵,這樣一來,麵條也帶著肉湯的香味和營養。最後將撈出的麵條和馬肉裝在專門裝肉的木製餐具裡,撒上洋蔥片,就可以端上餐桌了。
對於常年遊牧的哈薩克人來說,冬季是難得的休整期,因此整個冬天都處於宴請之中。親人、親家、好友和鄰居,都會趁這樣的時節相互來往,聯絡情誼。在我看來,冬宰正是哈薩克族獨特的飲食文化,品嘗地道的冬宰肉也可以感受到遊牧文明在哈薩克人飲食文化中所佔的分量。
我雖然住在北京,但每年春節前,父親總會為我郵寄冬宰肉,讓我也能品嘗到家鄉味兒。他說:「只有泛著肉湯的香味兒,熱氣騰騰的屋子才是家的感覺。」於是,我也常常在家煮冬宰肉,當冬宰肉散發著熟悉、誘人的香味兒時,我會覺得家鄉的土地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