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滿楚和陳查理的出現均與當時的歐美社會是怎樣看待和對待華人的歷史有關。就陳查理而言,他的形象建構有其獨特的政治意圖。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當居住在檀香山的華人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從粗放型勞動業者轉向專業的服務業者時,日本人卻連同菲律賓人搞了一出種植園大罷工。
當時的《檀香山星報》的編輯這樣評論此次罷工:
「夏威夷的工業化進程到底是要由盎格魯-撒克遜人掌控,還是要將其交給那些日籍的煽動群眾?我們的意思是,宣稱支持此舉的行動乃一次將美國領土日本化的陰謀。」
陳查理的出現便是一次開導日本人的「思想工作」。美國人利用這一形象告訴煽動者們融入主流社會的重要性,同時其他的有色人種也應該把陳查理列為效仿的對象。(《Asian Americans: Reconceptualizing Culture, History, Politics》)
當然,美國人的意圖還不止於此。根據Gina Marchetti的研究,好萊塢樂於在銀幕上表現亞洲人的原因有很大部分是對黑人-白人或印第安人-拉丁人-白人這樣的直接緊張關係的再現和表述。
換句話說,好萊塢儘量避免直接表現上述關係,反而利用弱勢的亞洲群體來呈現和敘述種族的主題。此類做法一來可以達到加強西方控制的目的,二來可以將西方對東方的「統治」合理化。(《Romance and the 「Yellow Peril」》)
縱觀好萊塢的歷史,亞裔演員及其背後的亞洲人角色一直都在被汙名化。根據南加州大學去年2月的統計,有名字或臺詞的亞洲角色在美國的影視節目中只佔5.1%。即便在佔比如此之低的範圍內,優質的亞洲人角色依舊鳳毛麟角,具有刻板印象的角色仍大行其道。
最近幾年美國公共電視網開始出現以亞裔為主角的電視劇,比如《初來乍到》和《肯恩醫生》。但是裡面的亞洲元素和對亞洲人的看法依然刻滿了固有的印象。這和上文提到的一些創作偏見產生了回應,是好萊塢對亞裔影人和亞洲角色的「傳統」做法的延續。
∆左起:《初來乍到》和《肯恩醫生》;《初來乍到》的男主角蘭德爾·樸坦言,該電視劇讓自己有了更多的演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