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已經拍攝的電影來看,這類影片的劇情基本和歌詞的內容相似,風格與曲風也基本一致,演員也多是年輕觀眾喜愛的「小鮮肉」。除了「顏值」必須高之外,被採用的音樂也多是學生群體中傳唱度高的歌曲。
不過,這些音樂作品到底能有多大的票房號召力還是讓人疑惑,比如歌曲「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產生於上世紀90年代,「梔子花開」收錄在何炅2004年的第一張專輯「可以愛」中,至今已有11年之久。儘管這些歌曲很經典,但對於現在電影院的消費主力90後、00後來說未必熟悉。看好利用販賣歌曲情懷來作為電影營銷手法,對於這群主力觀眾來說就未必奏效。
一位電影行業資深從業者表示,「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票房不到預期,不僅僅是歌曲IP改編或者選角的問題,而是整個青春片的熱度不再了。究其原因,除了青春片大同小異、影迷新鮮感不再,也與觀眾的逐漸成熟有關。他們正在向影迷過度,人們越來越熱衷於對電影評頭論足,也越來越愛在微博微信甚至知乎這樣的平臺上去賞析一部電影。人們對於電影的需求不再是停留在「我看了一部電影」而是「我看了一部怎樣的電影」。
另外,「同桌的你」雖然熱賣,但其劇本、口碑在上映時曾引起爭議——青春就只有墮胎?愛情就如此蒼白?與歌曲給人帶來的感動相比,電影版的水準顯然不盡如人意。
將音樂改編成電影,這是一個「命題作文」,只有一個意境,卻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也導致該類影片的噱頭很足,但故事性有所欠缺。因此,在消費完原有音樂的品牌效應後,電影故事必須有所超越,詮釋出原有歌曲的意境與情感,而非只是單純地將劇情變為歌詞續寫,或只是將歌曲生搬硬套,讓電影淪為一部加長版MV。
從經典歌曲到電影的轉化的確是個難事,而之所以造成這些影片質量普遍不佳的原因,卻不僅僅是歌曲這個IP本身出了問題,更多的是電影市場對於各種IP的盲目崇拜。
電影猶如擺在市場上的蘿蔔,一旦市場紅火了,蘿蔔賣得快了,不洗泥也有人買,這時商家就不再注重對蘿蔔進行細緻清洗,並忽視其內在質量。內容匱乏的電影市場已然資本過盛,這樣的泡沫也許還會維持一段時間,但是當市場逐漸趨於穩定,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會認識到,電影本身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IP,切勿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