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西受傷後有個很嚴重的後遺症,就是沒有飽足感,因為吃太多,體重暴增,血糖也飆高;也因為找食物,經常出現離譜甚至暴力的行徑。不但「吃」無法控制,連「情緒」也無法控制。
「他以前不是這樣的人,他是一個體貼、溫和的好先生、好爸爸。」為了保護孩子的心,王菊經常跟兩個寶貝說:「爸比以前是個很棒很棒的人,只是因為車禍傷到腦神經才變這樣,我們要體諒。」
陳木蘭建議她帶葉明西去慈濟關渡園區做環保,「那裡『磁場』很好,或許他的情緒能有所改善。」說也奇怪,此後葉明西漸漸平和下來,不會動輒暴怒。因為做環保轉移注意力,他對「吃」的欲望也不再那麼「過分」。偶爾情緒上來,王菊就抱緊他,輕輕地說:「好了!我知道了!放輕鬆!來,我們一起深呼吸……」
「對他生氣有用嗎?沒用;安撫他有用嗎?有用。那就不生氣,安撫他吧!」王菊苦笑著說。
每個月一次的社區環保,王菊總是帶著全家去幫忙,並且耐心教導葉明西:「這是報紙,放這裡」、「這是花紙,放這裡」、「這是白紙,放這裡」……一遍又一遍,葉明西漸漸能夠區分,顯然他的認知、思考、邏輯都在進步中。
王菊很高興,認為這就是活生生的「職能治療」。可是社區環保一個月只有一次,陳木蘭於是建議她每周三帶葉明西去慈濟關渡環保站「踩寶特瓶」。
除了訓練葉明西,王菊在環保站裡每樣回收都去做,比如拆錄音帶、錄影帶,分辨各種塑料,無意中成為環保達人。
陳木蘭看王菊在百忙中,每次社區環保和關渡打掃都「全勤」,還能幫助病友,甚至邀她去助念和參加告別式,只要有空都樂於參加,於是開口詢問:「我想推薦你參加慈濟志工培訓,好嗎?」
「我?」王菊大吃一驚:「怎麼可能?」
陳木蘭說:「你的精神、觀念、做事態度,都那麼令人敬佩。很多志工事,你也積極參與,怎麼不行?」
王菊說:「我家裡還有個ABC,還要做手工,還要當清潔工、看護工、當保母……」
「那你知道我家裡的狀況嗎?」陳木蘭第一次說起:「我和先生都是裁縫師,在家做衣服。家裡有一個失智的婆婆,還有一個『寶貝』,跟你同年,他是個殘疾人,生活無法自理。」
王菊不敢置信。兩人經過一番掏心掏肺長談,又哭又笑。知道陳木蘭跟自己母親同齡,王菊忍不住脫口而出:「我可以叫您『媽媽』嗎?」「啊?」這下換陳木蘭受驚了,也脫口而出:「可以啊!」兩人相擁,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