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賊又名墨魚、墨斗魚、纜魚。
《本草圖經》:「能吸波噀墨以溷水,所以自衛,使水匿不能為人所害。……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輕虛而白。又有兩須如帶,可以自纜,故別名纜魚。」其須腳悉在眼前,風波稍急,即以須粘石為纜。(下圖烏賊,來自涇渭分明的黃渤海交界線,可能纜繩被衝跑了。)
烏賊形似墨斗,內儲墨汁,頭腹交界處有凸起的嘴子,像木匠用的墨斗,俗名墨斗魚。
東海人認為,秦王東遊,棄算袋子於海,化為此魚,其形亦如算袋,兩帶極長,策籌外露(墨魚爪),墨猶在腹。
烏賊魚腹中有墨汁,陶弘景時代作好墨用之,但一年多就自行消失了,舊時行詐之人用它寫文契,稱作烏賊契。
烏賊魚背面內殼為骨狀,亦曰螵蛸,名海螵蛸、烏賊骨。
《神農本草經》:「味鹹,微溫。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癥瘕,無子。」《名醫別錄》:「主驚氣入腹,腹痛環臍,陰中寒腫,令人有子。又止瘡多膿汁不燥。」《日華子》:「烏賊魚,通月經。骨,療血崩,殺蟲。心痛甚者,炒其墨,醋調服也。」
烏賊嘴子噀水,肛門噴墨,其象如水洩,噴薄而通利,黑色入下焦,下部,取其象則曰烏賊魚通月經,其骨主腹部不通之血閉、癥瘕,驚氣入腹,腹痛環臍,心腹疼甚。
烏賊骨形似小舟,兩頭尖,色白,疏鬆質輕,重重有紋,以指甲可刮為末,脆如通草,斷面觸之礙手,舔之澀舌,一派澀象。今人信奉舶來之因為所以一線思維,古人認為有其象則有其用。澀可收斂,故可收斂止血,固精止帶,收溼斂瘡。
因黑色入下焦,故烏賊骨多用於下焦滑脫,治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療血崩。溼處生蟲,收溼即殺蟲,故治陰蝕腫痛,陰中寒腫之類。海螵蛸色白糙澀,可以磨翳,故主目中一切浮翳,細研和蜜點之。
烏賊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烏賊目,分頭足軀幹三部分。頭位於體前端球形,頂端為口,外周有五對腕。漏鬥位於頭的腹側,基部寬大,隱於外套膜內,前端呈筒狀水管,露在外套膜外,海水自套膜孔流入外套腔,關閉套膜孔,套膜收縮,壓水自漏鬥的水管噴出,為烏賊運動的動力。烏賊足已特化成腕和漏鬥。軀幹相當於內臟團,外被肌肉性套膜,內殼為烏賊骨骼,位於體背側皮下,船型,石灰質,孔隙多。烏賊直腸末端有一梨形小囊,即墨囊,囊內腺體分泌墨汁,經導管由肛門排出。皮膚中有色素小囊,可隨情緒改變顏色。
(看看這是啥?烏賊小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