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慈濟】愛灑偏鄉 三年不曾間斷

2021-02-15 杭州慈濟

慈濟志工將阿市扶出家中,以方便志工打掃房屋,也可以順便幫阿市洗澡。(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只要能走到的地方,就算再遠也要去關懷。」這是慈濟對於需要幫助的人,所秉持的一貫態度,無論在何處都一樣。在福建廈門市同安山區的蔗內村,慈濟志工在當地因為進行冬令發放,與患有智能障礙的個案阿市(化名)與阿嬤劉快一家結緣,此後的三年,關懷從不曾間斷過。

祖孫相依境堪憐 暗角點燈除心塵

2011年在廈門同安山區,有位八十五歲的阿嬤劉快,住在一起的大兒子眼盲,二兒子留下智能障礙的女兒,出外打工,她必須獨自照顧大兒子與孫女,祖孫二人住在廚房裡,環境髒亂,慈濟志工接獲通報,決定協助清掃,幫祖孫倆沐浴。志工幫阿嬤換上了新衣,孫女阿市也終於能幹淨舒服地,好好睡一覺。

志工從廈門市到同安山區,這一段路,就開了一個半小時,知道慈濟志工遠道而來是要拜訪劉快老阿嬤,老鄰居告訴志工們,她對這一家人只有同情。鄰居陳圓:「歹命,真歹命。」

慈濟接獲通報後,三個月以來已進行三次探訪。孫女阿市當時十五歲了,吃、喝、拉、撒都沒有正常進行。屋子裡味道五味雜陳,但志工面無難色。幫忙打掃的志工畲玉雄說:「沒什麼啦,就覺得我們已經很幸福。」

不單是阿嬤的衣物,連床單及床板,志工全都拿到屋外清洗乾淨。讓鄰居訝異的,志工還特地帶來了熱水,幫孫女和阿嬤洗澡洗頭,而且還換上全新的衣服。受到慈濟的幫助,劉快阿嬤的大兒子李塗也忍不住讚嘆:「歡喜啊,真的歡喜,大家兄弟姊妹很辛苦,來幫我母親打掃。」

志工告別時,送上一大袋的食物,還相約下次再見,幸福,在阿嬤的臉上,也在鄰居的眼裡。

鄰居陳圓對於志工的關懷,也非常感恩地說:「慈濟真是好非常地好心,怎麼會這麼好心。」這樣子愛的關懷,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因為有愛 緣不斷綿延

三年來,這群志工媽媽,不辭辛勞地到廈門市的同安山區,為大小便無法自理的阿市沐浴與清掃環境。對志工來說,這是一分宛如對女兒的疼惜;對女孩來說,何嘗不是最珍貴的母愛。

有些路,走起來雖遠,但走過了就忘不了,因為牽掛的,是山裡頭的人。見到志工後,阿市的歡欣,毫不掩飾。阿市因為一出生大腦受損,所以有著嚴重智能與肢體障礙。在2011年的冬令發放後直到現在,三年來的時間,每個月志工都會來看她,為大小便無法自理的她洗澡、洗衣、洗床板。

三年過去了,照顧阿市的奶奶劉快因年邁過世,留下她和父親相依為命。慈濟志工彌補了她,缺乏的母愛。慈濟志工畲玉雄說:「這個是她的緣分啦,她越來越聰明, 你看,她一直看我們在做什麼,就靜靜的看。剛開始,她口水都不會收,現在她自己都會拿毛巾擦一擦。這樣擦一下,又開心了。」

趁著好天氣,志工在太陽下圍起床單,為女孩洗個熱水澡。陰暗穀倉裡,床板一一擦拭清理,也從室內掃到屋外。看著阿市從十五歲到十八歲,志工也把對她的愛,全化為行動。

有一種感情是付出了,就捨不得放手。每次揮手別離,期待的都是下一次的相見。「只要能走到的地方,就算再遠也要去關懷。」這是慈濟對於需要幫助的人,所秉持的一貫態度,無論在何處都一樣。

(文:張文靜、曾美伶、林真 福建報導 2014/11/19)

相關焦點

  • 慈濟基金會 在中國各地無私付出系列報導
    真誠的愛—化不可能為可能自1991年大陸華中、華東發生世紀洪災以來,慈濟以如同對親人般的疼惜與關愛,在當地開展慈善工作,20多年來從未間斷
  • 十一長假大陸旅遊團意外車禍 慈濟志工膚慰陪伴
  • 【慈濟月刊650期】全球為後盾
    「菲律賓常有重大災難,慈濟人經常承擔沉重的賑災工作,師父對你們很有信心,臺灣慈濟人和全球慈濟家人都為菲律賓募心募愛,做你們的後盾,所以請你們安心;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天天第一念胡光中師兄等土耳其慈濟人因疫情暫時停留臺灣,並把握機會隨師,向大家分享在土耳其推動志業,救助敘利亞難民時接觸到的悲悽人生。
  • 廣州雲南福建慈濟 | 寒冬送暖形式別樣有溫度
    慈濟陸續在中國大陸各地展開寒冬送暖行動。今年在廣州的鐘落潭鎮,取消定點發放,而是全面改為「入戶給予」的形式,來看背後暖心的原因。
  • 慈濟蘇州健康促進營 :愛滿溢 傳播正能量
    在「如何預防腫瘤的發生」問題上,與會的每位醫學專家都提到「愛與利他是最好的良藥」。清華大學醫學院的張明徽教授和蘇州市立醫院腫瘤科時建明主任,在介紹腫瘤治療方法之餘,都特別提到心理因素對癌症治療的影響。他們都倡導患者學習如何去愛,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生活才有利於治療。時建明主任
  • 【寰宇慈濟】復航意外 慈濟志工啟動
    因失事現場封鎖,慈濟志工在經貿二路堤防外設立服務中心,提供熱薑茶及簡要餐點,另有志工分批前往醫院進行關懷;而靜思精舍亦同步成立總指揮中心,隨時提供後援。該架飛機上共有五十三名乘客及五名機組員,包括三十一名大陸乘客,警消獲報後已經派出大量消防車輛前往搶救,傷者分別送三總、忠孝、國泰、松山、仁愛、臺安、北醫等醫院,截至目前已逾十人往生。
  • 宏將傳媒獻愛20年 為偏鄉教育打地基
    林逢春解釋「考慮資源有限,南投窮鄉僻壤多,單親、隔代教養問題也多,而教育是一切的根本及力量,可以改善偏鄉孩童命運!」林逢春認為「教育是影響國家的未來命脈」,所以宏將傳媒蒲公英關懷教育基金以教育為基礎,展望2021年,目標是做得更專業、更徹底、更貼心、更響應需求,「即使因疫情大環境不好,更要堅定地走下去!」
  • 【慈濟月刊650期】醫療之愛,希望之光
    七至八日 愛像一道明亮的光11.7~8《農九月‧二十二至二十三》【靜思小語】人人愛心永恆不滅,這道希望之光能破除世間一切無明黑暗。醫療之愛,希望之光今年度北區第一場,也是全臺灣第一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十一月七日在新店靜思堂舉行,約八百位臺北慈濟醫院主管同仁及三百多位志工、會眾參加。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率主管同仁投入經藏演繹,並帶動全場虔誠發願。
  • 【慈濟廈門】廈門首位照顧戶捐大體
    日前,大陸福建廈門慈濟志工何銀濱用他的生命告訴大家:走到生命的最後,善行依然不止。為治白血病 花光所有的積蓄何銀濱1984年出生於福建漳浦的一個小農村,父親早逝,母親一人在親戚的幫助下,拉扯大他和妹妹何森燕,成年後的何銀濱成了家裡的支柱,敢拼勇闖。
  • 大陸慈濟:民工子弟學校環保課 志工傳授十指口訣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簡曦燕)崑山,毗鄰上海和蘇州的一個富庶的江南城市,因其獨特便利的交通位置吸引了許多外商和臺商前來投資,眾多的就業機會也使得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湧向此地。這群為經濟提升做出奉獻的無名英雄在崑山定居下來,但因為戶口和學區原因,他們子女的入校就讀成了一大煩惱;為此,崑山政府特別創建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崑山前景小學,以解決民工孩子們的教育問題。
  • 【廣濟人】血液科肖醫生的臺灣慈濟取髓之行
    臺灣慈濟骨髓庫位於臺灣花蓮的慈濟大學內,由著名的臺灣慈濟功德會設立並管理,中國大陸患者如果在中華骨髓庫中沒有找到到合適的供者,還可以通過慈濟協作的定點醫院在慈濟骨髓庫中搜尋是否有合適的幹細胞來源。  肖醫生此行非常緊湊,20日一早飛機從杭州至臺北,隨後坐火車至花蓮,當晚入住花蓮慈濟醫院的宿舍,20日晚間慈濟醫院連夜分離健康供者的造血幹細胞,並做相關質控的檢測,21日清晨取到供者的幹細胞並和慈濟工作人員做短暫交接後,肖醫生將攜帶寶貴的幹細胞從花蓮趕回臺北做飛機返航。
  • 【慈濟月刊627期】慈濟環保起點在臺灣
    慈濟環保起點在臺灣近日有一則新聞報導,巴西有一頭未滿三歲的小牛,體重合乎宰殺標準而提早被農場飼主送進屠宰場。小牛被送上貨車運往牛市,途中躁動而衝下貨車,跑進叢林,消失不見。警消人員追捕,小牛往海灘奔去,最後竟往愈來愈深的海域走去,不斷掙脫、躲避人類的營救。最後,小牛轉頭往回看了一眼後,便被海浪淹沒,溺斃於海水中。
  • 【臺灣印象 · 走心之旅】慈濟功德會&靜思精舍
    慈濟功德會由臺灣法師證嚴上人創辦的著名公益組織,是臺灣最大的民間慈善機構。慈濟功德會在世界五大洲都設有分會和聯絡處,從事慈善、教育、醫療、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小區志工,形成了臺灣愛心奇蹟的"一步八腳印"。
  • 【慈濟壹佰基金會愛心捐款活動】病魔無情人間有愛
  • 助得州災民渡過難關 慈濟基金會華埠募款
    慈濟基金會紐約分會3日繼續在華埠募款,以幫助得州災民渡過難關。在勿街與堅尼路交界處的義工鮑明受訪時說。  美國本土13年來最強的颶風哈維(Harvey)重創得州,襲擊美國第四大都會區休士頓市,整個得州受災人數接近10萬。總統川普不敢怠慢,號令全力救災。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全美各地紛紛向得州伸援手。美國的華人華僑愛祖國,也愛居住國。
  • 開學了 慈濟啟動安心助學
    各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將陸續開學,針對災區學子與家庭,慈濟2月11日起展開全面訪視,包括安心助學的「助學補助」,家戶經濟的「生活補助」、醫療需求及心靈關懷。(攝影者:林伶俐)【新聞稿】即將開學,慈濟啟動安心助學,照顧臺南災區學子。志工連日來展開安心訪視,採「一案一關懷」,要讓臺南受災的學子安心就學。2月14日誌工也將協助玉井小學清理校園,讓學童有一個安全乾淨的校園。關懷臺南地震,慈濟連日來出動逾一萬三千人次志工,展開「安心家訪」、「心靈膚慰」及「法會陪伴」等面向的關懷,陪伴家屬走過悲傷與低潮。
  • 【慈濟月刊646期】醫院有故事
    封面圖說臺中慈濟志工七月來到北屯區東山裡林家安裝浴室扶手,仔細調整高度與方向,方便林太太攙扶行動不便的先生如廁與盥洗;他們也是慈濟基金會
  • 慈濟撒播環保種子 守護清淨大地
    慈濟舉辦「2018年慈濟全球環保幹事精進研習會」,希望鼓勵社會大眾一起做回收愛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