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眾人圍觀排便並熱烈歡呼是種什麼感覺?最近,這個待遇落到了一種叫大王具足蟲的動物身上。原因無他,只因為它們太能憋了。
日前,日本三重縣鳥羽市鳥羽水族館內的幾隻大王具足蟲時隔兩年再次進行「新陳代謝」,引發了當地媒體及民眾關注。
緩慢的消化速率代表著緩慢的新陳代謝率。幾隻大王具足蟲兩年才出現了一次排便現象,足見這一物種的代謝速率緩慢到何種程度。降低新陳代謝率,會是延年益壽的終極秘訣嗎?大王具足蟲。
大王具足蟲排便頻率極低
來自海底的怪奇生物大王具足蟲,或許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蟲形生物之一——它們有兩對觸鬚,黑漆漆的大複眼由4000隻平面小眼組成,它們的嘴有四套顎,平日裡靜悄悄地收合在一起,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
「大王具足蟲是一種長相與潮蟲相似的海洋生物,體長可達50釐米(與家貓近似),是等足目生物中體型最大的,在深海動物中比較難得。它們平時棲息在大西洋深海,以其他海洋生物的殘骸為食。」大阪大學免疫前沿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夏至說。
大王具足蟲的食性和生態還有很多謎團未解,甚至對它的排便頻率人們也尚無定論。
「它們排出的糞便是水溶性的,如果食物被完全消化,何時發生了排便我們也不得而知。不過,在正常情況下,它們的糞便中總會有未能完全消化的食物殘渣,人們可以通過觀察這些殘渣,得知它們的排便情況。」夏至說。
根據朝日新聞的報導,鳥羽水族館所飼養的大王具足蟲排便頻率極低,館內每次都會有專人進行記錄。此次引起轟動的大王具足蟲排便,是該水族館時隔兩年再次觀察到的。
鳥羽水族館從2007年9月開始飼養大王具足蟲,自2013年7月以來,陸續有新的夥伴加入,目前共有5隻。上次工作人員觀察到它們排便,還是在2018年4月23日,並且其中沒有包含未被消化的食物。
據該館介紹,此次大王具足蟲排便是在5月12日確認的。因其糞便中含有的未被消化的魚鱗並非水族館作為餌食投餵的東西,也並非周圍魚類遺落,因此工作人員判斷,這些魚鱗應該是它們在入館前吃下去的。
「雖然不知道具體是哪一隻排的便,但足以證明它們是一種代謝相當遲緩的生物,不管是吃還是排便的速度都比較緩慢。」鳥羽水族館負責人學藝員·森瀧丈也說。
據悉,該館飼養的大王具足蟲,基本上不吃餌食。2019年11月加入被稱為「No.29」的大王具足蟲,經確認到目前為止僅僅吃過2次餌食。另外,2007年9月入館被稱為「No.1」的,在2009年1月最後一次吃過餌食後,5年內沒有再吃,且已經死亡。
恆溫動物代謝水平顯著高於變溫動物
新陳代謝在生命活動中起著什麼重要作用,不同種類動物之間新陳代謝都有著怎樣的特點?代謝率和動物本身有著怎樣的聯繫?
在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裡這樣解釋「新陳代謝」——其是指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自我更新過程,包括合成代謝(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謝(異化作用)。
同化作用令生物體不斷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並將其加工合成為自身物質;而異化作用則是機體將自身物質不斷分解氧化,產生能量供機體需要,並把代謝中所產生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
可以說,新陳代謝是全部生命活動的基礎。然而,不同動物之間的新陳代謝水平有著明顯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