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婆正在包粽子
王婆婆本名周克珍,有81歲高齡了,由於丈夫姓王,大家都親切地叫她王婆婆。王婆婆在謝家灣民主村一帶賣了30多年的手工粽子,如今,「包粽子」這門手藝還傳給了她的兒子和孫子,算起來,已經足足傳了四代了。王婆婆說,自己的母親是包粽子的好手。母親包的粽子稜角分明,個頭勻稱,還要用精緻的絲線纏繞起來,裝進抬盒裡用作聘禮。「抬盒就是以前婚嫁時用的禮盒,很多人會包粽子放在禮盒裡,我母親因為粽子包得好,常常有要婚嫁的人來請母親包粽子,我就在一邊學。」
▲選擇上好的粽葉
1960年參加工作以後,王婆婆先後在單位幹過夥食團團長、倉庫管理等工作。在她的帶領之下,單位的粽子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1989年退休後,王婆婆就擺起了粽子攤。「那時候基本上只有白粽子。」王婆婆包的粽子軟糯飄香,一到端午節就供不應求,「別個覺得好吃,其實我心頭明白,只有按照自己的良心來包,用最上好的食材來包,時間、火候都管夠,自然包出來的粽子味道就會恆久不變。」。
後來,粽子的種類開始逐步增多,蛋黃肉粽、臘肉粽、蜜棗粽……隨著王婆婆年齡的增長,體力不如年輕時充沛,不能每天在市場擺攤賣粽,而她又不希望手藝失傳。
王婆婆說:「我這門手藝是自己獨創的,我對它有特殊感情。」二兒子聽聞母親的話,沉思許久,最後決定接過擔子。五年前退休後,開始賣起了粽子。
▲糯米是醃製好的
現在,王婆婆的孫子王星也開始幫忙打理家裡的粽子生意,他通過微信進行售賣,拓寬了粽子的銷售渠道。今年端午,王婆婆的訂單已近三萬個。「以前都是鄰居、朋友買得多,現在離得遠的人都開車跑來買,感謝他們的信任。」王婆婆說。
王婆婆的粽子如此暢銷,它的秘方是什麼?「老葉在最外層,新葉在最裡層,這樣粽子會更香,形狀也會更好。」王婆婆將三片粽葉攤在手上,熟練地裹成一個錐形,然後抓起一把米放進椎體中,鋪一層醃製好的肉,再撒上一層米,最後將粽子裹起來用繩子系好。不到兩分鐘時間,便包好了一個粽子。另外,包粽子的線和糯米也是需要精挑細選的。「線要用棉線,這樣包起來不滑,煮起來也不容易散;米要選顆粒大的,這樣吃起來才糯。」王婆婆大方地道出了她包粽子的秘方,其實這些都源於她一次一次不斷地嘗試。
▲一纏一繞粽子就包好了